王学忠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新时期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创新实践、学会学习等素养为目的,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及能力。因此,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学校体育教学应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让学生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进而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由此契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校教育发展重任,充分发挥出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素养实质上是指知识、情感、技能以及价值观等互通互关的综合体。核心素养则主要表示个体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在面对不同背景、不同情况时逐步形成的解决不同问题的综合能力形态,这些关键能力主要由个人思想、态度、技能以及态度所组成。《意见》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描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目标,而根据体育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及功能,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以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等三个方面为主,这三个方面又可细分为六大要素,分别包括体育情感和品格、健康知识和行为以及运动能力和习惯。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适宜于社会发展,而实施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高校体育课程则可以促进核心素养目的达成。
我国高校以往开展的体育教程主要以体育教师技术性教学为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及技巧,并不会涉及学生的情感意识。虽说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后,提出了课程内容的涉及应让学生能有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从而全面培养其情感、认知以及价值观,但是因各大院校教学条件及理念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使得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仍旧拘囿于传统模式,无法获得自我突破。
近年来,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等话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国人尤其是青年群体远离运动,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使得国家将国民身体素质列为重点关注领域。随着高校不断推进体育教学,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在持续深入,自全面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教育,急需发挥个体优势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施进一步培养。而当代大学生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在课堂中传授学生一定的技能,还需强化学生在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及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鉴于此,高校体育课程应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转变传统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需注意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品格,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确保其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主要是坚持“三维目标”原则,该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锻炼中具备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从而使其内心树立情感体验意识、责任品质意识以及情绪管理意识。核心素养虽提出,但就当前各大高校现状看来,仍普遍存在课程目标与理念不相符的现象,鉴于此我们需对体育教学课程目标加以完善。①高校体育课程应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课程总目标,以及在实施不同的体育项目时的分目标;②高校体育教育应通过对不同体育项目分目标进行分析,进而制定与之相应的不同课时、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及内容;③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应将核心素养目标放于首位,进而确保教学时能促使各大分目标能渗透进教学中,从而确保核心素养教学完成、发展。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但其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仍处于持续发育、提升阶段,在这个阶段下其身心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鉴于此,高校体育课程应以体育核心素质及当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为根据进行设计。由于体育项目所具备的不同特点,如登山、长跑等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其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学会坚持;拳击和摔跤等项目让人了解失败和伤痛会让人产生痛苦,进而提升心理耐受能力等。在予以体育教学时就可根据各个学生的兴趣、个性,选择与之相应的多样化课程内容,进而提升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生活化。
体育教师应从以往传统体育教学的侧重运动技能传授逐步转移至于运动情景创设,如在进行课程准备过程中,应以打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唱红歌,进而激发其昂扬的爱国热情;同时在排球传球钱,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寻求有效答案。另外,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如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应多听取、采纳学生所建议的内容,或是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自我安排,从而激发其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当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将核心素养作为基础理念,并围绕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以及健康促进三个维度进行,促进大学生良好体育精神及价值观的塑造,推动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