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桐 王正伟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所谓会计准则,是指会计人员展开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导,按照单位经营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两大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为了让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编制出全面反映资产、负债、收支等信息的财务报告,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1项新的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随后几年发布《2013中国新会计准则最新调整》[1]。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全面施行,高校审计工作迎来机遇,同时面临着挑战,准确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高校审计风险的影响与防范对策,提出相关防范对策,有助于高校审计水平的提高。
审计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中,会计报表漏报或出现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事件。审计风险与会计准则密切相关,由于会计人员都是按照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的,所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然会对高校审计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激烈,高校所面临的投资风险、财务风险逐步增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而当前大众对于审计工作抱有较高的期待,这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增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防止了会计人员造假的现象,同时对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深入学习研究新会计准则,方可有效避免会计人员造假,但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形成审计工作的薄弱阶段,这一阶段审计风险会有所增加。此外,新会计准则中,引进了公允价值,这使得计资产计量更为科学,但由于资产在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计量上的可选择性,如若审计人员未选择正确计量方式,将增大审计工作风险。同时,公允价值的引入,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审查高校会计账目,如若未曾发现会计账目中隐藏的造假成风,将出现检查风险,威胁到高校资金财产安全。
随着新会计准则在高校的实施,审计人员必须直面挑战,正视新的工作模式下新的业务要求,积极学习新会计准则,认真研读其中的具体内容,积极参与各类业内培训,学习审计的新知识、性技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阅读审计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新闻资讯,紧跟国家政策,提升专业水准,从而有效规避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足引起的审计风险、除了专业素质外,综合素质也会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发生,高校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培训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审计人员录用标准,应聘的审计人员,必须有审计专业学习背景、审计从业资格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加强对于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跟随会计准则更新,及时组织业务培训,让审计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新会计准则,严格按照制度行事,避免会计人员作假行为,加强对于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其工作态度,培养审计人员认真负责、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品格,提升其工作积极性[2]。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事业单位在利润操纵上,有了更大的空间,高校若想有效方法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会计弹性空间较大的方面,加大审计力度。在新会计准则中,采取了新的会计核算方式,这有利于高校获利,审计人员应该认真研读新会计准则,关注高校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会计科目,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了会计工作更多的选择,给了经营主体更广阔的利润操作空间,对于高校利润影响是比较大的,关注这个部分,采取合理工作方法,应用评估机构数据判断公允价值是否存在主观上的偏差,综合考虑高校近期资产状况,综合各方因素合理判断其价值,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应用公允价值作假,规避审计风险[3]。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从工作全局出发,展开局部的推理、判断,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审计工作应用风险导向模型,审计人员习惯于才能够局部出发,判断其合理性,继而推定整体的合理性。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不可沿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当前的会计准则,制定新的风险导向模型,应用“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审计模型,转变既往的无错推定审计模式,采取有错推定的审计模式,提高警惕,切勿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到对审计风险的全面、有效防范[4]。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全面分析高校运营环境和运营方针,展开综合评估,全面、细致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关注公允价值的使用,逐一排查风险,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运营环境发生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应该针对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作出合理安排,有效规避风险。随着新会计准则在高校的实施,高校审计工作逐步向国际接轨,审计工作水平提升,而且新会计准则有效避免了审计单位利用大额计提与回冲调节不同会计期间利润的违规行为,降低了审计难度与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新的审计风险,需要高校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审计人员,优化高校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风险所在,进行有效防范,切实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