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思政课伴随着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跨学段的有机整体,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始终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的关键课程地位,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注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主题思想的统一性和内容方法的梯度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途径、深远意义等做了深刻阐述,而且一再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是思政课,因此,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学段分别是小学学段、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和高校学段。由于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差异,因此要求思政课要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根本上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2]。
从现状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还没有达成合作交流的意愿,基础教育与高校联系仍然不够密切。大中小思政课教学各有特点,最为突出表现的是课程资源方面,由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联系,各自为政,很难形成整体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衔接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数量严重不足,有限的专职教师处于疲劳教学状态,而且各个学校位置分散,集中交流的次数相对较少,不利于教师们进行有效探讨和交流;同时,部分思政课教师还存在自身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教学水平有待提升。例如,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单一传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更好地利用生活素材和网络优质资源,借助网络化手段达到优质教学;部分教师不关注时事,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问题认识不够,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部分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学历虽高,但缺乏较强的学科专业背景、相关基础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教学不够专业,很难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低年级课程内容较难,高年级课程内容偏简单,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学科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要完全覆盖总体目标要求。现状是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编撰者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导致目前课程内容重复率过高,这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3]。另外,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单调,课外活动比较少,与生活结合还不够紧密。
思政课教学不能灌输,要不断让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能力。目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只满足于课堂内容,这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现有的评价体系,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和教学效果不能够完全体现,评价机制和教师职业发展存在失衡。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力度不够,大多数地区都未设立大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在职称评定和工资收入方面仍然不够合理,导致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如何评估教学效果、如何科学有效地衡量教师的教学绩效、如何建立评价性指标体系都需要提出有效对策,逐步完善和发展。
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基地优势,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各学段教学衔接的耦合度,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体系,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搭建学生实践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为打造优质思政课增底气、添信心。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学习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增进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整体性的理解,为进一步相互配合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探索基础教育与高校交流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方向性,提升大中小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做强一体化建设平台,让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共育,增强思政课协同育人合力,打破时空壁垒,构建起思政课一体化创新深研基地。不断建立大中小共建机制,签订跨学段学校共建协议,联合推动跨学段育人模式建设[4]。
做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5]。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理论武装,坚定信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能力素质。第一,全体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大力增强思想政治教师对国家、民族、职业、岗位和学生的认同,立足教育发展大局,思考实践办学理念,树立品牌意识。第二,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和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中、小学校的整合实施,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6]。由于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教研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让这些优质资源下沉,帮助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衔接。
根据思想政治学科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构建分学段的家国情怀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旨在将家国情怀落实。小学阶段注重德育情感的启蒙,初中阶段注重奠定坚实的理想基础,高中阶段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而大学阶段则侧重于强化使命[7]。同时,既要与各部门合作开发思想政治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又要紧跟时代潮流,打造一些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政治课,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课网络阵地。要不断依托新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拓网络平台,通过传统教学内容与推进新媒体信息资源的结合,深入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规律,优化思想政治课程网络教育机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如各直属学校向农村学校、幼儿园开放校史图书馆等硬件资源和思想政治教师等软件资源;在重大节日和重要节点组织师生开展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应纳入教学安排,构建课程、课外活动、资源共享、线上线下、城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同时,运用知识讲座、基地体验、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等方式,为学生接触社会、提高思想分析能力提供良好平台。[8]此外,我们还可以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把“学”与“做”结合起来[9]。总的来说,要继续科学组织、深入研究,推进实践与课程对接,最终实现“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整合。
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员,同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相关背景。各学校要明确思政课教师定时完成教学任务和课外指导教学任务,要研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合理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对于不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连续几次排名倒数的教师采取停课进修的处理,如果仍旧不能适应岗位,可使其转岗。要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要将其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开展表彰奖励大会时注重教师榜样的力量,评选“思政课优秀教师年度人物”,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示范效应,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团体的活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包括对输出性成果的评价,也要包括对课堂行为细节的评价;既重视课内评价,也重视课外评价。要完善思政课评价机制,由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团体等不同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将思政课实习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共同指向学生的“实践人格教育”。
建设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意义重大,一定要在凸显特色、提升实效、协调推进上下功夫。
首先,从顶层设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有助于建立核心理念一致、主题思想统一、内容方法有梯度、资源供给整合、主体互动融合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其次,设立一体化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便于深入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再次,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课题为依托组建由各学段教师参与的思政课教学研究团队,并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最大限度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思政课学习。最后,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使教师教学能力有很大提升,思政一体化教学水平决定教学的质量。[10]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实践,有利于加强不同思想政治教师的沟通与互动。通过共同研究,了解中小学生德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达成共识,寻求趋同路径,促进教学目标的对接,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评价的连贯性,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因此,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修身育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阶梯式综合教育,弘扬传统的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总体方案的作用,让新时代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实现全面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