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动: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

2021-11-23 19:13
现代交际 2021年7期
关键词:威尔天赋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 200333)

由格斯·范·桑特导演的《心灵捕手》于1997年上映,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电影中所体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方法等对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电影中,获得菲尔兹奖章的数学教授蓝波公布了一道耗时两个月解开的数学题,而这一难题被清洁工威尔·杭特轻松解开,威尔的惊人天赋被蓝波教授发现。但这位天才少年由于童年的经历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为帮助威尔找到人生目标、发挥其天赋,蓝波教授请心理医生为威尔进行心理辅导,威尔最终找回了真正的自我、找到了自己想从事的事业。

一、何为学生的“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电影英文名是Good will hunting,will hunting是男主人公的名字,原英文名可以有多种理解,如“good+will hunting”是指男主人公;也可理解为“good will+hunting”,直译为“心灵捕手”,尽管是一种直译,但笔者认为这种翻译较好地体现了电影的主题——对真实心灵的追寻。在电影中,“心灵捕手”可以直指天才少年威尔,也可被理解为是对心理学教授尚恩角色的一种隐喻,即指尚恩教授是威尔的“心灵捕手”。

在国内外,不论是教育界人士还是社会民众,常常用生动的隐喻来诠释教师的角色。从“心灵捕手”这一隐喻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所传达的教师观,即“教师是什么”的观点。不同学者基于教育本身对教师的期许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多样化的教师角色定位。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宋灵青认为,在线课程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应转变为资源的选择和组织者、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个性化教育者[1]。范国睿指出,智能时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分析者、信仰与价值的引领者、个性化的指导者、社会学习的陪伴者、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呵护者[2]。

尚恩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并不是向威尔机械地灌输“心理辅导需要威尔做什么”等理论性的知识,而是在思考第一次见面发生的情况后,深入分析威尔,将这个看似不羁的天才少年准确定位为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向威尔温婉而又有力地表明“只有他愿意敞开心扉,尚恩才能认识他、帮助他”的道理。发现威尔天赋的蓝波教授“伯乐”希望通过心理咨询使威尔的天赋得到发挥、使自己的团队取得更好的数学成就;但从选取的电影片段中可以看到尚恩并不是出于使威尔更好运用那些既定性知识而说那些话,尚恩将自己的教育作用定位为帮助威尔从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变为“聪明自信的孩子”,定位为培育威尔健康的个性心理、情感、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心灵捕手”从表层看即指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呵护者和个性化的指导者;从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追求来看,“心灵捕手”即育人者。在电影中,尚恩教授作为育人者,帮助威尔努力成为自己的“心灵捕手”,即“教人成人”,给予威尔丰满生命意义的方法。

二、教师为何要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

从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来看,尽管社会民众、教育研究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从不同角度提出多样的观点,但教师角色都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者。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既定知识与能力的强化训练,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可能不再需要教师。正如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所指出的,“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教育不仅仅具备知识层面的“教书”功能,更需要回归其根本的“育人”功能;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确定性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美好品德。不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会在学习、情感和心理发展方面遇到问题、困惑,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提供学习支持,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教师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准确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与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交流,引导、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三、何以成为“心灵捕手”

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既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又可以引导学生成为自己的“心灵捕手”。在帮助学生捕捉心灵、找寻真我的过程中,教师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一)导之以正,促之以行:树立并贯彻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理念密码”之一,是指“我们以何种眼光看待学生”,即教育者对学生的某种理解、认识和评价。学生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学者理论研究的内容,更是教育者对学生采取的教育策略与方法的基础。学生观体现、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有学者在对学生观问题进行反思时指出,现实情况与理想效果的偏离可能并不是学生观本身的问题,而是认识与实践的偏离所导致的[3]。

1.学会分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不完善之处不仅仅体现在生理上,还表现在知识的不完整、人格的未完成上。正如尚恩教授在片段中指出的,威尔在对艺术、战争、爱情等事物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尚恩教授并未将这种局限性归因于威尔本身的愚笨、无知,并没有否认威尔拥有的天赋,而是指出局限性是威尔的人生经历导致的,这体现了尚恩教授将威尔视作“未完成的人”的学生观。正如《孟子·子罕》中所言“后生可畏也,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尚恩对于威尔现在认识的局限性、心灵的不成熟性抱着乐观的态度,予以引导和帮助。

学生当前的不完善之处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停滞不前;相反,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以追求进步与完善。心理学家拉帕萨德曾指出人带着一系列潜能来到世界,这些潜能可能会消失,也有可能成熟起来。《心灵捕手》中天才少年威尔无疑是具有潜能的——过人的记忆能力、极高的数学天赋。但如果威尔一直和朋友一起混迹酒吧、从事清洁工之类的工作,这些潜能极有可能“流产”。而想要使威尔真正将天赋发挥,并不是像蓝波教授那样,让威尔每周固定时间待在办公室中与他讨论数学难题——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使威尔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而是试图通过环境的简单变换来实现潜能的转化。威尔只有直面自己内心的孤独、胆怯、自卑,才有可能走出阴暗、痛苦的记忆,寻找真正的自我与真正想从事的事业。尚恩教授无疑懂得实现威尔潜能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所选片段中通过温婉却有力的语言告诉威尔——他并没有看起来那样博学、那样强大,内心的伤痛让他变得倔强而又弱小。尚恩通过对威尔内心的精准解剖,让威尔明白只有展现真实的自己,尚恩才能真正对他有所帮助。

认识到学生的潜能、进步性并不困难,但难点和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步、如何帮助学生成长。这一学生观并不是让我们对学生的表现都持盲目的乐观,把学生理想化、圣人化、完美化;这种极端的学生观会使学生任何行为,包括错误行为都得到教师的鼓励、赞赏。尚恩如果也秉持这种表面的、肤浅的学生观,很有可能认为威尔即使混迹酒吧、即使虚度年华也可以发挥其天赋——这显然不符合“学生是发展的人”的本义。不论我们坚持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每个个体降临到世界后,都是一个“未完成的人”;教育的作用便在于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发展、进步的主体,最终走上通往理想的道路,这才是将“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的根本追求。

2.学会尊重: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这一学生观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括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独特的、有差异的人,学生有主体性。苏联教育家雷先科娃等人认为,学生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以外,还有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都不只是知识的训练、创造过程,而是包括了学生情感、意志等因素的综合性过程。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完整性、从教育、学习的整体性出发来理解、对待学生,很有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电影中天才少年威尔在学习方面有过人天赋、有对数学的热爱与渴求,但他并不仅仅是个聪明的孩子。威尔是个孤儿,没有进过大学,他的知识大多是从书中获得的,这使得他十分看不起那些在大学读书却自视清高的人。童年的经历使得威尔习惯用自己的博学、聪明来“包装”他内心的自卑与孤独,让自己显得强大。面对威尔,简单粗暴地告诉他回到学校学习能够取得更大的数学成就和效果是无效的。想要对威尔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必须综合考虑其情感世界、精神世界——这就是尚恩教授在电影片段中努力突破威尔心防、了解其内心所想、最终帮助威尔回到正轨的原因。

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逐渐得到确认,学生主体性强调一切的教育影响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现,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一重要的学生观在实践中最容易出现偏差:在过度强调教师主体性时,学生容易被视作“学习的机器”;在转而重视学生主体性时,又极易出现教师让渡应有权力的现象。从本文开头的电影介绍中可知,尚恩教授尽管帮助威尔寻找良师,但发现威尔天赋的“伯乐”是蓝波教授。蓝波教授希望威尔能为自己的数学团队做出贡献,甚至不经威尔同意便安排工作面试——蓝波教授的确是希望发挥威尔的天赋、发掘威尔的潜力,但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至威尔的身上是在制造自己所认为的“理想产品”,这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并不能被认为是教育的一种合理方式。回到所选电影片段,尚恩教授在没有深入理解威尔的前提下,并没有强迫他远离混迹酒吧的堕落生活,也没有要求他进入研究所、实验室施展数学天赋,而是引导他面对真实的内心、认识自我;因为对于当下的威尔来说,在酒吧做一名大学清洁工的经历符合他的意愿。

(二)循循善诱:陪伴学生完成心灵之旅

1.学会倾听,深入理解

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倾听者,目的不仅仅在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地位,更重要的是教师能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意义。在所选电影片段中,尚恩教授一个人“喋喋不休”,但事实上他是一名出色的倾听者。在第三次咨询时,尚恩教授选择了沉默,等待威尔向自己倾诉。这次沉默的较量后,威尔主动向尚恩讲述自己在爱情、学习上的经历。

教师作为倾听者,一方面可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当学生意识到教师从权威的“说教者”转变为与自己平等的倾听者时,学生容易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师生之间的距离更易被消弭,学生也更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积极沟通。教师作为倾听者可以加深对学生的理解。曾有学者指出,倾听与理解是不可分的,教师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欲望与需求、困惑、迷茫,才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困惑、迷茫的成因,才可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2.自我开放,真诚沟通

教师与学生交往,一味强调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并不是真正师生关系的体现。在咨询过程中,尚恩教授除了倾听与回应,还会将威尔所倾诉的事件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向威尔“暴露”自己曾经在感情中的“蠢事”。通过适度的“自我开放”,教师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能够“共情”的,能够与学生建立起情感的联系,促进双方真诚、深入地沟通。“自我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的“身教”,尽管教师分享的是自己的经历,但学生可以从获得看待事件的另一个视角、获得积极的启示,教师通过自我开放有助于为学生树立榜样。

3.积极关注,精准分析

精准分析学生、发现突破口,对于教师来说是具有难度的,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电影中,博学、心理学知识与咨询技巧帮助尚恩教授发现了威尔强大表面下的深深自卑;找到这一突破口后,尚恩教授调整了咨询方式,最后成功地帮助了威尔。不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成为成功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向内探索、找到自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话、观察学生的动作和神情等方式精准判断造成学生某一状态、采取某一行为的原因,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提高自身对学生的关注度(即关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通过相关培训、阅读专业书籍等找到帮助学生更加科学的方式。

猜你喜欢
威尔天赋教授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你做了什么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他难过得太表面,像没天赋的演员
我有数学天赋吗
开心格格
↓点灯——派威尔(英国)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