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嵌入研究

2021-11-23 19:15易蕾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辅导员群体

文/易蕾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不应该囿于固定的形式与方式,而要能够结合学生群体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工作理念与方法,以此来取得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就当前来看,由于受到部分辅导员群体理念与认识的影响,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已经逐渐难以应对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体现出工作的不适应性与滞后性。比如,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而高校辅导员由于缺乏网络监管的思维与认识,导致对该类事件的处理较为滞后,造成言论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能够以传统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当前情况的变动,从其他学科中寻找破解的思路与方式方法,弥补自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不足[1]。

一、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相关性分析

(一)服务对象的相关性

高校辅导员与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群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也就要求其在服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够综合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学科理论,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两者在服务过程中所应用的专业理论而言,也具备相关性,即心理学、法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也是社会工作嵌入的前提之一。综合来看,两者服务内容的一致性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服务对象的相同性、服务内容的类似性以及服务目标的一致性。

(二)服务技术的协同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所使用的技术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包括思政教育知识、管理与服务技能、心理沟通与干预技术等,这也主要是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所体现出的问题具有时代性与变动性的特征,因此也要求辅导员能够不断补充自身的技术体系,确保自身的服务与干预作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其主要是依托的技术是具有体系性的现代服务技术,涉及心理引导、沟通交流、组织服务等内容,以此来实现助人的目的[2]。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者与高校辅导员所依托的技术体系具有相关性与互补性,这也体现在两者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够为彼此的创新与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此外,将社会工作嵌入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社会工作长期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对辅导员也是有效的支持。我国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融入了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等理念,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也是高校多元治理实施的有效参考。因此,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吸收社会工作的经验。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

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方向,同时会对高校辅导工作开展的成效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干扰。信息化时代下,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与心理受到多元内容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需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角色定位,兼顾学生的心理辅导、行为辅导与思想政治辅导。但是,从具体情况来看,多数辅导员在高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角色定位偏差等的问题,例如,部分辅导员认为自身就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或者学生心理健康矫正者,难以从综合角度出发,搭建起自身的角色定位体系,进而导致了辅导员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合,甚至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的服务与接触,难以系统全面的把握住学生的需求与问题,从而对学生服务需求的满足等造成一定的影响[3]。

(二)辅导员工作理念滞后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应当打破传统的社会本位观念,强化公平引导、讲究策略技巧等的认知,以此来应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情况。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工作理念上的落后问题,等级观念、命令式教育在辅导员认知中仍旧存在,包括根据学生家庭情况、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在校学习与交际情况等因素确定自身对学生的态度,体现出了非公平性的工作方式特点,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与方式方法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有损高校辅导员整体的工作形象,影响辅导员工作效率。本研究在调查中抽取了本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访谈,多数学生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本位工作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打破了辅导员工作服务的核心。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当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创新的急迫性与必要性。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工作有着综合性强的特点,既体现在工作所支撑的理论与技术综合性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工作具体的实践路径具备融合性特征,如往往与学生思政教育、生活管理等互相交织。本质上,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这种特征也进一步结合相关创新成果与实践,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行丰富[4]。但从现有情况上来看,在部分三本或者民本高校中,个别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还存在着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原因在于对辅导员岗位工作招聘的门槛相对较低,主要侧重于应聘者的学历、毕业院校以及政治面貌,而缺乏对应聘者相关经验的要求。另外,部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过程中,缺乏对应聘者心理疏导方面经验的要求,导致新入职的辅导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难以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变动实施有效的疏导。虽然各个高校对新入职的辅导员群体也进行了系统的岗位培训,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实践性较强,以及面向的学生群体具有复杂性的特征,这就导致岗前培训成效不明显,只能在日常的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能力提升。

三、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路径分析

(一)参照社工服务,精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社会工作嵌入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精确,为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方向的支持。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能够从单一的管理者与教育者向具备多元功能的定位转型,以学生为基础,搭建自身的角色定位体系。一方面,从学生工作角度来看,高校要能够通过职责细化与分配,逐步引导辅导员群体从行政工作向学生管理工作转型,剥离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行政属性,为其学生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前提支持;另一方面,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看,要能够从社会工作中积极汲取经验,明确自身以“学生管理者为基础、学生关系协调者、学生学习与生活支持者等多元角色为延伸”的多元角色定位体系,并将自身的定位与日常工作相融合,积极关切学生在学习与校园生活中的需求,寻找相应资源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形成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与体系[5]。

(二)探索理念协同,促进辅导员认知升级

从社会工作嵌入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过程来看,嵌入的理念有着统筹导向的作用,同时也是嵌入与融合过程实施的关键保证。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能够主动融合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将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小型化的社会体系,明确自身公平性与服务助人的工作理念。首先,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学生群体一视同仁,避免自身主观态度对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影响,积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化关系,提升自身角色形象在学生群体中的好感度,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嵌入实施的必备要素;其次,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并非纯粹性的服务与助人,而是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校园社会的规则与要求,为学生问题的解决积极协调相关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具体资源下进行自我救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与需求,而且也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防止学生与意识层面领域出现主动索取、享受服务等的问题。

(三)融合社工特色,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

将社会工作嵌入到高校辅导员工作过程中,要能够从两者的融入角度出发,以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升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履职能力为目的,探索多元化的工作路径与方式。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能够结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打破被动服务与引导的工作路径,实施主动融合、主动引导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嵌入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也要能够从信息化工作等方式出发,创新多元化的工作路径体系,形成线上与线下联合的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方式[6]。

四、结语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群体意识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发展,这也就相应提升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与困难性。因此,从社会工作中吸取相应的经验,是高校辅导员有效面对环境变动的路径之一。将社会工作嵌入到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中,不仅具备理念上的创新性,而且也具备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能力。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辅导员群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