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娜 杨 铭 江淋洪 莫玲洁 黄燕芬 卢 佳
(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不仅自身产出较多,而且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联系纽带。道路货运作为交通运输业中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子行业,促进其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而且对国民经济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汪鸣等,2019)。
围绕促进道路货运提升经济效益和转型升级,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谢家举(2011)认为实现道路货运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运输生产组织化程度,而发展甩挂运输是提高货运整体效率的突破口;贺登才(2020)从“十四五”物流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可实施产业物流融合以及深入发展智能物流等措施;汪鸣(2011)提出要实现从运输方式单一化转向多种运输方式配套衔接。针对我国道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的“多、散、小”现像,李琎等(2015)提出道路货运的需求与供给相匹配是节约成本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道路货运行业整体上属于分散性结构,徐亚华(2011)提出要形成规模化企业以促进货运企业集约化发展。可以说,以上学者所提对策建议对提升道路货运行业发展具有宏观意义。然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针对全行业的一些研究结论仍较宽泛,这要求各地在采取相关对策制定措施促进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基于此,本文从宁波市建设“交通强市”、发展“港口经济圈”和壮大综合交通产业经济的实际出发,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立足道路货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可行对策。
高质量发展是针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含义可理解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的结合,是在数量基础上对质量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力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任保平等,2018)。具体到产业经济发展的层面,高质量发展可解读为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效益。结合以上理解,道路货运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点可归结为:
经济高效。经济高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主要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益提升。从经济角度看,高效益体现在投资要有回报,企业要有利润,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微观层面的效益则体现在各类要素资源的产出效率上,指各要素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即较高的资本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等,用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产出。对道路货运行业,则具体表现在高水平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及更高的车辆产出和人均产出水平等方面。
安全稳定。道路货运行业的安全稳定可包含多个方面内容:一是车辆运行安全,道路货物运输要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道路货物运输安全监控体系健全,驾驶人员具备较高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二是运输服务稳定,持续安全地提供货运或物流服务是衡量道路货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道路货运企业应做到安全稳定地提供运输服务;三是市场运价平稳,道路货运市场的运价不易大幅波动,尤其是要消除当前普遍存在的低价竞争现像,确保行业健康发展。另外,道路货运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应保持国际、国内供应链的持续稳定。
持续提升。道路货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依靠创新,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在硬件装备方面,道路货运企业应实现专业化成长,采用更加专业化的车辆和技术,推广应用更先进、更绿色、更环保的货运技术与装备,在开展专业化运输服务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在投入产出方面,企业应持续提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运输产出、营业收入的增长;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应注重从业人员素质考核,实现人才队伍成长,并不断提升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在服务质量方面,企业需要采取各项针对性的措施减低货损货差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将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宁波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智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工业、制造业发达,货运需求充足。宁波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依托港口发展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较为健全,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国际贸易运输发达。在此优良环境下,宁波市交通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总量的5%以上,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宁波市交通产业经济增加值测算相关数据,全市道路货运业增加值占到交通产业增加值50%左右,可见道路货运对宁波市交通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整体上看,宁波市道路运输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基于产业经济“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视角分析,道路货运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从业主体“多、小、散”,市场集中度低,难以形成中坚力量。从从业主体数量看,至2018年底,宁波市道路货运经营业户达31509户,基本以普通货运经营业户为主,拥有10辆营运车辆以上的“大户”仅有1376家,占比仅为4.4%。从从业主体类别看,绝大部分是个体运输业户,民营小微企业也占据了较大比例,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从业主体较多,市场集中度不高的情况较为突出。这导致宁波市道路货运市场力量非常分散,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量稀少。
车辆专业化程度不高,货车平均吨位低,运力结构调整难度大。就普通货运而言,仍以普通栏板货车为主,型号吨位种类较多且分散,车辆的专业化水平不高。2018年宁波市非专业化的普通栏板货车辆数占比最高,为48.7%,其次为集装箱车辆26.9%,厢式货车17.7%,罐车6.7%。宁波市共有集装箱式挂车2.5万辆,牵引车2.4万辆,拖挂比为1:1.04,与国外发达水平1:2.5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货车平均载重吨不到14吨,平均吨位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长速度缓慢。运力结构方面,2018年与2014年相比几乎没有实质性变化,运力结构调整进度迟缓。
从业人员进入门槛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道路货运企业长期面临招工难问题,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加之道路货运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不高,导致行业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根据统计数据,宁波市道路货运站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在2014年仅为38.08%,2017年提高至69.78%,但总体持证上岗比例仍然较低。同时职业经理人在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低,行业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
货运线路重复建设多,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道路货运企业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的市场发展规划和协调,导致运输线路重复较多,由此导致同质化的低价竞争普遍,而忽视运输质量的提升。比如宁波至金华的货运线超过其实际货运量需求,因此产生了运力过剩下的低水平竞争现像。
低价竞争现象普遍。一是出于返程带货的需要,为提高车辆利用率以及尽快返程,货运企业采取低价措施,这给启程地货运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产生了恶性竞争;二是货运市场上法律监管难以全程覆盖而导致超限超载现像普遍,超限超载与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无论是同城运输还是异地运输,不同货运企业提供的运输服务大都相似,服务水平相近,缺乏品牌差别,难以形成市场优势。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使货运企业通过压低价格揽货的途径来争取市场份额,这进一步强化了低价竞争。
产业组织化水平不高。宁波市道路货运企业间缺乏合作,加上“多小散”的现状导致整体产业组织化水平难以提升,主要表现为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海铁联运、陆空联运、公铁联运份额占比较低,无车承运人主体数量稀少等。
车辆产出水平不高。由于货运线路重复较多以及“车多货少”的状况普遍,使得车辆货物实载率不高;由于货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及运输组织水平不高,使得车辆空驶里程比例高。这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车辆的产出水平不高。
人均产出水平低。由于技术含量有限,道路货运的价值产出基本依靠劳动力投入,人均产出水平总体不高。从规模以上企业看,2017年宁波市道路货物运输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1万元/人,而同时期杭州市同类指标数值为21.8万元/人,杭州高出宁波水平55%。由此可见,宁波市道路货运行业的人均产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较低。就宁波道路运输业的平均利润率来说,自2014年以来平均利润率逐年下滑,至2017年平均利润率水平约为5%。在浙江省内与杭州等同等体量的城市相比较,宁波市的道路运输业平均利润率低于杭州近两位数的水平,与其差距进一步拉大,远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优化市场结构。优化道路货运产业组织化水平,需要不断提升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道路货运市场中龙头企业的运输组织能力。一是要培育大企业成长为市场中坚,提升影响力,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提升行业市场集中度。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组成货运联盟,推动货运联盟发展壮大,积极采取各种合作方式形成道路货运产业市场新的主导性力量。同时,还应促进网络货运的发展,探索推进以平台为基础的货运经营模式,发展“货运+互联网”模式,提升运输资源整合能力。
规范市场行为。一是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就整体而言,应通过适度降低产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促进运输规模经济等渠道来进行,可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合并、兼并等方式减少市场竞争级数,如通过吸收更多经营业户进入货运网络平台,形成以货运平台竞争为主的新的市场竞争状态,鼓励企业间、经营业户间的业务合作和联盟等。政府还可以考虑制定并出台抑制恶性价格竞争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违规竞争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力度,推动产业竞争良性发展格局的形成。二是理顺产业价格政策,稳定市场合理价格。政府部门应全面理顺道路货运价格形成、制定、调整机制,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包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整机制。可深入探索并积极推行道路货运市场最低保护价,解决道路货运产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吃差价”问题,推行明码标价和价格调整公示期制度等。
提升市场绩效。一是深入推进降税减费政策,助力企业提升投入产出。通过实施通行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轻成本负担,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促进工商、税务、交通、经信等部门减少企业办事的壁垒,最终减少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隐性成本,帮助道路货运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使其能全力进行市场经营。二是推广科技应用,促进网络货运业务开展。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通过加大对现代技术应用的扶持力度,推动道路货运行业信息化发展;政府应指定相应投资配套或税费补贴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提升货运车辆装备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先进货运技术或货运方式应用。在行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开发货运平台APP并推广应用,提高车货匹配率,减少车辆空驶里程,提升产出效率。
深化行业融合。拓展道路货运服务链,提升道路货运行业的发展水平,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成道路货运与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上游产业,道路货运可与外贸进出口、制造业组成联盟;对下游产业,道路货运可与车辆生产企业联合开发节能车型,促进环保。这将有利于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促使市场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各种激励和奖惩措施,规范和引导员工行为并提升工作绩效,鼓励员工获取职业技能证书,提高企业整体持证上岗率;道路货运行业具有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稀缺,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作用,探索建立道路货运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与流通机制,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支持。
本文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分析了宁波道路货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从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升市场绩效、深化行业融合、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旨在促进道路货运经济的转型发展。
第一,道路货运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宁波市道路货运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在市场结构方面还存在“多、小、散”的普遍特征,货运企业应当培育大企业成长为市场中坚力量,同时促进中小企业组成货运联盟,促进货运联盟的发展,提高市场集中度,并推动网络货运的发展。
第二,针对道路货运市场出现的低价竞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组织化水平不高等情况,应充分发挥政府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如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理顺产业价格政策等,以促进行业有效竞争,推动形成产业竞争良性发展格局。
第三,道路货运企业在车辆产出水平、人均产出水平和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上的低效率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利润和道路货运行业的发展。采取降税减费政策、推广科技应用、促进网络货运业务等措施,有助于现存货运问题的解决。
第四,道路货运行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行业与道路货运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服务链,通过与其他产业联盟合作追求更为合理、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改善道路货运行业总体效益,提升发展水平。
第五,道路货运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需要政府、行业以及企业三方共同努力,规范引导员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行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给道路货运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