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其中就文学类专业课程,提出明确的课程思政思路。高校教师要准确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它成功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教授电视节目策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新闻实践接轨的实务课程。实务课程是形成专业认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形成职业规划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实务课程中明确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培养务实创新的专业精神,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追求,是新闻传播专业实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思政元素全方位、立体化地贯穿在整个课程中,使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课程的基础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策划流程等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意识、专业精神和职业追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理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的关系。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该构建课程思政的内部逻辑体系,即回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有效地将三者融合。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了解电视节目策划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获取音视频节目策划、采集、编辑、制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能力是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践行中形成的。本门课教学中,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价值塑造方面可以细化为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文化观念、职业观念等方面。三者的关系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激励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努力增强能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理清价值塑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并进一步细化专业学习的知识脉络和专业能力构成,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个中心,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明确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的具体目标;本门课程围绕这一要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情怀懂文化、有道德肯担当、具备视听媒介策划传播技能、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新时期构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电视节目的策划从业者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将当下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结合《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性,本门课程思政任务有以下几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导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真抓实干,不怕吃苦,尽一切能力掌握融媒体新闻传播技术,创新媒体创作形式,提高新闻工作水平。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塑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在此思想的引领下扎实学好专业本领。
通过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文化修养。让学生对我们民族、国家、政党自身的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让学生通过视听传播媒介广泛传播正能量的、高品质的信息。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学策略的设计和落实,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就要结合专业特征,在整个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内容建设为基石,通过现实案例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注入专业学习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坚持以实践为驱动,让学生在实践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运用知识、磨炼品质。
根据思政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思政内容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将思政内容学习与现实社会和专业实践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学习、内化、运用闭环。
1.以案例为桥梁,融合思政元素与单元内容
参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课程中节目策划的规律和特点,课程教学团队梳理出本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树立。本门课程根据节目的类型设计四个单元教学内容:新闻栏目策划、谈话节目策划、文化类节目策划和专题类节目策划。节目的策划在前期主要考虑题材、类型与价值导向。在具体的单元内容设计中,将思政元素与节目创作题材、节目的价值导向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类型节目的学习和策划,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内容的学习中。从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实践创作三方面进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始终,在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多维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通过分析《新闻联播》的舆论导向作用,让学生树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使命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疫情中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完善案例库的构建
案例分析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与现实社会中的思政元素紧密关联,在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设计教学内容与分析案例时,不生搬硬套,适当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例如,对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制作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趋势的结论。从对节目题材的分析中得出文化载体承载着国人的集体记忆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这一结论;通过对节目导向的分析,强调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化蕴含的忠孝、仁义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电视传播出去。
案例库的构建要系统化、数字化,便于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案例库的构建需要形成科学的体系,以利于与其他课程形成知识点的连接。例如,湖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系依托新闻卓越人才培养育人项目构建课程案例库,设有《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题材电影案例库》《优秀电视新闻作品案例库》《融媒体报道案例库》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本门课程的案例库。同时,通过案例库的建设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保障案例的时效性。可建立线上案例库,开通学生上传渠道,学生发现优秀的教学案例,经过多媒体制作,通过教师审核后上传至案例库,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分析总结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中,部分单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现有超星慕课教学平台,通过线上课程的资源建设,将大量思政元素结合的课程资源进行上传,供学生随时查看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学生在线上进行“微课视频”“扩展资源”的学习,线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优秀案例进行主题讨论,构建起基础知识体系,再在实践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以完成某一具体节目策划为目标,充分发挥自主性,自主吸收思政课程知识。例如,在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策划中,学生在线上学习文化类节目策划的基础知识,线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实现基本知识和思维的准备。学习小组通过线上拓展阅读和实地考察,选取一个传统文化载体作为题材,并自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分析其精神内涵,最终通过编排实现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不仅了解文化、懂得文化内涵,更能够传播传统文化精神。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分小组自习的学时较多,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好过程管理,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可引入思维导图、民主评分等机制,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和保证学习积极性。思维导图将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思考过程加以呈现。民主评分即由小组成员相互评分,细化评分标准,成员分别对个人的敬业程度、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打分。将“敬业程度”纳入评分标准中,是在课程中贯彻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本门课程设有理论与实践课时。在理论课时中,学生做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作技巧的准备;实践教学则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其进行正确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阶段。在课程开始时设立学习小组,以教学单元内容为基础,设定成果目标,以平台实践和学科竞赛为依托,验证成果质量。
校内实践平台的打造为实践教学提供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和播出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可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2]。学生的实践作业在平台中制作完成并播出,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在长期连续的实践中,掌握娴熟的策划制作本领并形成职业规范,制作符合当下国情民情校情的电视节目。同时,与本地媒体合作建设实践创新基地,挖掘地方特色新闻资源,打造地方文化传播品牌,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作品参与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创作有明确目标并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为实践教学注入活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要从人才培养的效果来衡量。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成效考核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应建立教师、学生、教学组织“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评估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以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为例,该体系汇集教师、学生、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三方的评价,对课程思政全过程进行精准评估。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授课目标达成度进行自评;从教学知识的获取、思政内容的内化、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完成度进行评价。教学督导委员会从目标体现、内容结合、成效展现等方面评价教学效果。
精准立体的评估体系帮助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全方位设计,对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度等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课程思政评估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利于教学组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进行准确的评估。
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通过将思政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将与课程性质相协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德育素养。课程思政建设仍在探索中,课程教学团队将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完善既有方案,探索新的路径,将课程思政教育做好做精,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沁入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