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社会输送了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专业型、具备发展潜力的人才。在互联网时代,评价一个人的技术能力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思想、精神、情操、意志、动机等人文素质。如今,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仅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忽略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应用性,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融合发展,将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取向等个性品格,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素质体现。[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人文思想也打上了互联网的时代特色,学生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思维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越来越低,各种非主流意识不断涌现,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虽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职院校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2],很多高职院校也按照要求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但在分配比例、师资投入上还是有所侧重。高职院校中专业技能、技术课程还是占据绝大部分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课程课时比例较少,并且很多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术、就业能力是比较成功的,但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对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文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就像文学知识的广阔领域。学生经过思想文化的熏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门用来考试的专业,还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门学科,更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时刻需要的语言技能。如今,很多高职院都有一套汉语言文学方式,并不断地完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讲授理论性知识,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对,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文学类学科,知识内容浩如烟海,教师在涉及面如此广的知识领域,依据高职学校汉语言教学教材,梳理出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难得的。学生如果不能将理论知识学扎实,在教学上是没有任何实效性的,但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也很难立足,毕竟针对高职院校的汉语言专业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基本没有需求,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正因如此,一些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开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应用性教学,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全面型技术人才。应用性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来,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应用性教学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一门课程的掌握首先应该从理论知识开始,只有将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这种观念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课上的教学时间始终有限,有时理论知识学习完,剩余的时间已经无法进行实践教学。长此以往,实践教学渐渐的就被忽略,造成现如今很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却不知道如何应用的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从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做起,从思想上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上要灵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抑或是喜好来进行选择,为学生创造更多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宏观方面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是一个国家软实力重要体现和良性持久发展的保障。[3]“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工匠”的培养并不简单地体现在技术方面,其职业精神、科学素养等人文素质更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从微观层面来说,人文素质是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表现,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主动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和重视程度。增加汉语言文学教师数量,避免出现一个教师兼任不同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象,为不同的专业配备不同的汉语言文学教师,使其教学方式适应本专业的逻辑要求。其次,教师要破除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间要多交流教学经验,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共同制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计划,使汉语言文学教师充分了解院校各专业特点,制定符合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最后,学生要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学习方式。技术是学生能力的直观体现,人文素质是学生意志力的表现,将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生涯。同时,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能够转化成判断力、决断力等重要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要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不应仅限于“课堂、教材、教师”三个环节,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和生活的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是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院校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使学生形成的自我感知、体悟、经验,内化为固有的人文知识、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外因”使“内因”发挥作用的过程,汉语言教学几乎是贯穿学生整个教育生涯的学科,是一以贯之的素质教育内容。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汉语言文学在高职院校中,既可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与其他学科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科,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以防学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乏味枯燥的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汉语言文学中,不断扩展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打破课堂上的教学束缚,让学习能够跨越教育的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促进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不断扩展其思维能力。
第一,加强汉语言文学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汉语言文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安排足够数量的课时和专业的教师;同时,高职院校要打破以考试为检验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的方式,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给汉语言文学定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突出育人功能,使汉语言文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人生导向的作用。[4]
第二,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融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人文素质课程是高等院校的公共课程,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这些课程融为一体,开设了综合文科课程,以必修和选修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展开个性化的人文素质学习途径。[5]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是学习公共课程的前提;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理解力,使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育过程,也是校园的文化建设过程。校园内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环境规划,以及人文景观、图书馆等人文建筑,形成了一个学校的外在形象系统;学校内学生的学习氛围、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气氛,构成了一个学校的内在人文素质。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教师、同学的感染,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学风、校风。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教师可依据学生自发成立的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业余文化活动;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开展有益于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情操的文化娱乐活动。
人文素质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前提,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学习,为学习职业技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