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分析指标规范性分析与建议

2021-11-23 16:17袁中文
时代经贸 2021年3期
关键词: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

袁中文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一、会计报表常见分析指标的模糊现状

(一)资本、资金、资产

这三个概念单独说应该没有太大的歧义,三者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资产包含资金,资本以资金、资产方式体现,但是偿债能力指标中的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到底是资本、资产还是资金?现实中几乎所有的教材[1][2][3]及相关专著包括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4],都没做讨论,相关研究论文[5]中也很少对此提出异议。有部分论文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提法,如广义和狭义之分[6]、净营运资本[7],唯一提出营运资本也叫营运资金、循环资金的是张宁(山东大学,金融学2010年硕士论文),但也没有论证用哪一个概念更严谨。可见对该名词大家都不在意,而使用起来基本又似是而非。笔者认为,这个概念还是营运资产更为准确,因为资本偏重于长期和固定,在初次投入的“本钱”上营运资本普遍认可的是流动资产扣除流动负债后的余额,这个“营运资本”数字里面只是流动资产,不包含固定资产等,使用“营运资本”明显不严谨。

(二)利润率、收益率、净利率、报酬率

如果说上面分析是“文字游戏”的话,这四个概念则是各自为政的问题。原因是利润形式的多样性,“利润”从开始到最后可以表现为毛利、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息后税利润、净利润等,而分析目的不同则取值不同,都是“利润”,进而造成混淆、模糊或者歧义。在盈利能力分析中这四个指标是无法回避的,以下根据实际应用指标做逐一分析:

利润率。先说毛利率,因为会计制度的变化,原来销售毛利率用销售收入(即主营业务收入)计算,而现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合并,报表分析时无法得出只能用营业收入替代。概念上目前没有明确到底用哪一个[3],分析时各取所需或者能得到哪个数据,笔者建议还是明确用主营业务收入,因为大多数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分析主营业务更具有代表性。此外,销售利润率这个概念有的是说的毛利率,有的是说净利率[1]。营业利润率用的是营业利润除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用的是利润总额[3],同样的利润率差异太大。

收益率、净利率、报酬率。这三个概念基本上都是混在一起的,如总资产报酬率也叫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2],有的用息税前利润[3]、净利润[2][4],还有用净收益[1]。净资产收益率也叫净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收益率、权益报酬率[1]、净资产净利率,基本上除了叫法不一致,实质都相同。长期资金收益率也叫长期资金报酬率[2],用的是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现金流量收益率[2]用的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收益率用的是净利润[2]。从这些指标名称看,谁也不能肯定利润率、收益率、报酬率的分子一定是什么,对于资深专业人士从理解上不成问题,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以及初学会计的学生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本身分析指标数量众多,概念称谓缺乏统一性,也没有规律可循,使用中还有点“随心所欲”,势必造成误会。

速动资产的含义也是各自为阵。一般常见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4],速动资产计算的加法和减法,不同教材差异较大,有速动资产=现金+短期投资(新制度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下同)+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1]=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3]=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2]=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等)[3],保守速动资产=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款项金额[4]。在把握大原则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对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却无所适从。其实,速动资产的主要目的是要扣除存货,因为存货的变质和变现能力差,为了进一步保险才有保守速动资产,扣除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建议分两种指标讨论,目的含义清晰明了,不会产生歧义。

应收账款周转率参数值的匹配问题。一般的计算都是“收入”除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也讨论两个参数取值的问题,收入应该用赊销净额[2][4],但是很少从匹配的角度思考。应收账款产生于赊销,与之匹配应该是赊销净额没有问题,但是应收票据实质也是赊销产生的,却没有考虑。有考虑到了用笼统的“应收款项”代替,殊不知“应收款项”包含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等,这些与产品的赊销没有任何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会计准则中,信息质量要求没有单独列出匹配原则,使得有的人没有这个概念或者以为弱化了这个要求。

存货周转率参数值的匹配问题,一般以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存货余额,过去用主营业务成本[2],由于制度的变化,利润表中没有了主营业务成本数据,用营业成本代替,反而匹配了,因为存货的销售既可以产生主营业务成本也可以产生其他业务成本,但是出租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摊销和折旧也进入其他业务成本,又不匹配了。另外,资产周转率一般都用营业收入计算,是否也应该考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总资产是否都产生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没问题,其他业务收入类型较多,应该考虑其中不匹配额剔除。

二、会计报表分析指标规范性建议

目前对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各位同仁分析的相当多,但问题基本集中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分析缺陷[8][9]、报表数据问题[10]、分析指标体系[11],无一例外地都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建议。但仔细研究这些分析,感觉还是欠缺对实质问题的分析,一些建议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体系,或者说只是提出了原则。根据上述问题的分析,混乱的原因还是规定的模糊性,笔者就这些共性的问题,从定义到取值、目的和指标的匹配性,以及实际的可操作性上做如下建议:

名词概念定义统一、严谨。由于专业人士的专业属性,对问题理解深刻、全面,但要考虑到会计报表分析是实务性的业务,需要让非专业人士理解,这样一些名词概念的定义就应该通俗易懂,便于初学者以及非专业人士理解掌握,在把握实质后灵活运用不成问题。故此,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一套针对会计报表分析的名词术语规范制度,在教材中严格使用,如上述资金、资本、利润率等不同概念。

分析目的明确,与分析目的匹配的参数指标唯一性。像上述分析同样的利润率、收益率,同一个名称指标不同情况用不同的“利润”,势必造成混乱,毛利率、净利率应该没问题,但是由于制度变化,毛利=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还是等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这个必须规定唯一性。根据前面的分析,个人认为还是主营业务收入合适,同时把销售收入定义为主营业务收入的代名词。利润率由于利润的不同阶段,虽然都是“利润”,不同阶段利润分析的目的不同,与目的匹配的利润率指标名称和参数应该是唯一对应,很明显分析息税前利润与净利润的目的不同,同样分析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的目的也不同,所代表的含义也有差距,也应该从概念上加以区分。又如营运能力指标中,理论上分母应该是用平均资产,但是经常性地用期末资产来代替[1],这样数据是计算出来了,但数据已经走样,失去指标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除非起初期末资产金额不变,或者变化很小,这种情况在现实存在但是不具有代表性。故此,应该明确规定只能用平均值。

参数取值与报表及附注的关系。当名词、概念定义明确与唯一之后,进一步限定了具体分析指标的内涵,剩下参数取值就是影响分析的最后因素。在同一个指标下,由于参数值的内涵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如毛利率是用主营业务收入还是营业收入,如果一个企业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金额相差不大,而毛利相差很大,这样分析出的毛利率可能会被平均,而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对主营业务,这样的分析结果与目的“不在一个频道上”,特别是在不同年度的其他业务差异明显的时候,趋势对比就失去分析的意义。为了保证目的和参数一致,利润表中营业收入就必须拆开,站在利润总额的角度拆与不拆都一样;而从报表分析角度,特别是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金额相差不大但是其他业务毛利很高,或者其他业务数据存在特殊情况下,拆与不拆差异很大。要拆是在主表中营业收入后加一行——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多少?还是在利润表附注中分别列示?笔者认为在主表中加注较好,一是分析时一目了然,二是可以看出企业的业务状况。

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目前在资产负债表中都以净值列示,在计算周转率时,取值的合理性及匹配考虑不周。这些资产都是扣除了减值,而减值的发生与企业的管理水平联系密切,为了某种目的,企业加大了减值的提取,相当于人为缩减了分母,使得周转率加大,得出了好的指标数据却掩盖了经营管理问题。出于利润调节或者有特殊情况发生,造成数据的异常,使得不同年度分析不具有对比性,这是新会计制度的缺陷,还不如原来的实用,貌似报表“统一”,实质掩盖了“明眼”问题。同理,相同金额的固定资产、相同年限情况下,因为不同企业的不同折旧政策,使得固定资产成新率、收益率等指标会人为地加大或减小,使得“账实不符”,得出错误的分析结论。因此建议,对于营运能力指标的资产都以原值计算,可以剔除人为因素和不同政策差异,使得分析具有可比性。

三、总结

为了让报表分析的目的与结果匹配,不同年度不同企业的分析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分析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一套完整的体系,统一执行,消除各自为政的局面。

根据上述分析,规范性具体思路如下:一是名词、概念定义的准确性和唯一性,各自理解有差异允许争论,但必须是先规后讨论,形成共识再修改规定,如收益率、报酬率的多种叫法,需要规定一个唯一性,其他只能作为“非专业用语”;二是分析目的与指标之间的匹配和唯一性、指标参数之间的匹配性。由于数据之间的相似性,会存在同一个指标可以不同取值,如利润的不同形态,严格明确参数的具体取值;三是为了报表分析目的的参数值列示的详细性。如周转率计算要用期初、期末数据算术平均,指标计算用平均、期末都可以,会使使用者造成错觉。又如利息偿付保障倍数,需要分别知道费用化和资本化利息,对于外部的报表分析无法知道资本化利息金额,同样也不知道财务费用中具体费用化利息金额,在计算时只能用财务费用代替,这样在资本化利息金额巨大的年份或不同年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使该指标失真,完全失去分析的意义,需要附注细化规定。

猜你喜欢
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
投资人情绪对股市的影响
民间养老机构财务估量及风险规避
主营业务变更与借壳绩效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乐视网盈利能力分析
山西证券公司主营业务创新策略
基于R软件对股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