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祺 武昌工学院
荆楚文化兴起于江汉流域,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瑰丽多彩的文明成果。荆楚文化闪耀着独特的时代光芒,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形态。也是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工作,通过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方法,培育具有创意创新的文化精品,有效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湖北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荆楚特色文化产业,统筹推进湖北红色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生产和服务、开发和保护良性发展格局。湖北文化产业呈现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总量快速增长、新型业态加快成长的良好态势。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省新业态特征明显的行业小类逆势增长11.9%。荆楚文化品牌不仅能激发创新创造潜能,更能成为推动湖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荆楚文化资源极为丰厚广博,湖北注重整合这些资源,提炼具有符号化意义的“故事”,打造文化精品,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以数量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遗迹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丰富多彩的“三江三山”为代表的自然文化资源,以独具特色的雕花剪纸、太极、艾灸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湖北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沛的“故事源”。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和实力雄厚的省演艺集团等众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文化单位,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撑。蓬勃发展的文学、艺术、影视等现代文化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荆楚文化走出去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湖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这项工作。在文化传播中,湖北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优势,依托有吸引力、有特色的优质文化资源,策划打造有竞争力的项目。
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进荆楚文化走出去,着力培育“荆楚韵味、国际水准”的文化品牌,向世界传播阐释荆楚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中国价值。湖北省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历史悠久辉煌,人文丰富璀璨。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推动荆楚文化持续深入走出去,湖北不断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5年来,省级财政安排的对外文化交流经费预算年增长20%以上,累计投入4 000余万元,带动各级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共计投入约1.5亿元用于对外文化交流;在人才保障方面,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将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纳入宣传文化“七个一百”人才培养工程。
虽然湖北在推动荆楚文化发展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创新性的做法,但在荆楚文化与村镇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国际传播的资源统筹整合不够,促进合力形成的机制还需完善。当前国际传播的资源、项目和资金分散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多个部门,有的交流工作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开展文化交流的系统性、整合性和协同性还不够,难以形成乘数效应,影响了国际传播效果。
第二,对中华传统文化阐释的精准度还不够,没有妥善处理好中国故事和国际表达的关系。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的还不能很好地结合受众的国情、文化、价值观和习惯等特点,有的由于资源的限制,研究不够深入,研判不准,导致有的交流项目无的放矢,存在“不管客是谁都端一样菜”的现象。
第三,国际传播手段创新不够,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手段和形式单一、感染力不强的问题,存在老作品多、新作品少,古代题材多、现实题材少,采用传统表现手法多、采用现代表现手段少等问题,难以全面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活力,特别是吸引海外青年受众的主动参与不够。
第一,一些产业化带来的“逐利”效应,造成非遗保护“冷热不均”,反差巨大。商业化氛围之下,一些非遗项目过热,失去本真;另一些则备受冷落,传承堪忧。非遗项目热的背后,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等问题却渐渐浮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已经对传统艺术造成伤害。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高价刺激更有“效率”的做法“流水线”制作。每个人就负责一部分,机械化劳动。旅游创意稍不注意就会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造成对文化遗产本身的扭曲或者破坏。这其中必然有政绩化和效益最大化思路的作祟,应引起警惕。
第二,非遗产业普遍缺乏盈利模式和有效渠道,发展受困。民营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本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来做这一行。公司依靠接待一些国外旅游团和商务礼品订购来维持,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有效收入的渠道缺乏。这是很多凭着一腔热情进入非遗产业的经营者所遇到的最大困惑。
第三,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因为缺乏认知度,非遗产业更加难以获得融资支持。在最基础的保护层面,国家和相关部门有一定额度的补贴和保护经费。但是进入产业层面,融资却存在困难。走向产业,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在一定层面还要创新,这些都要投入。而恰恰在这方面,缺乏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也不愿贷款给中小文化企业。
文化企业应深度发掘湖北本土文化内涵,结合市场需求,做出真正有市场、有价值的好产品,这样才能达到以文化“软实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始终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创新提质增效,以融合做大做强,以改革增强动力,以开放激发活力,让文化全方位、多领域发挥效益,创造价值,最终获得更好的发展。培育荆楚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涉及国际工程、制造、影视等多个领域的荆楚乡村文化产业。开展文化产业品牌筛选,扩大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企业和品牌打造优质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在后疫情时代,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强化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从积极的内容价值中提升文化影响力。
主动适应数字化传播特点,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创新传播手段,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在开展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湖北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仅利用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等加大传播力度。激发了国外民众的强烈兴趣,国外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加强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通过战略研究明确目标定位、重点任务、科学方法和具体措施等顶层设计,以保证文化走出去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要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协同研究,加强对区域国别文化专题的分析,丰富对重点国家的全面认识及细节认知,提高文化沟通的精准性。做到提高有效传播、减少低效传播、避免无效传播、杜绝负效传播,真正提升对外文化传播力。
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坚持三产融合发展,加大文化内涵挖掘,强化农事节庆活动和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元素,培育特色,打造休闲旅游精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衍生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大力发展“文化+”业态,打造特色古镇古村,以文化节会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文旅融合,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
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经济效益。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的业态集群,推进乡村三大产业联动发展,通过文化为纽带,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事体验、采摘、赏花、农副产品销售以及餐饮、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业兴起,使乡村成为旅游目的地,引领新生活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