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23 14:18游莅荟天津大学求是学部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35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大学生

游莅荟 天津大学求是学部

一、研究目的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多年来,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也存在高校“劳动教育价值的矮化,劳动教育机制的虚化,劳动教育内容的窄化”的现象,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劳动教育缺位,未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导致“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为此,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结合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特点,“把准”大学生的劳动素养的“脉搏”,针对发现的问题,确定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通过高质量的、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做出贡献。本文结合天津大学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的现状,围绕提高劳动素养提出相应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选取天津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样本,既可以对他们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情况进行回溯调研,也可以了解他们劳动教育的现状和认识,发放的调查问卷设有基本信息、学生参加劳动形式、劳动素养情况(包括态度、习惯、能力、认识等维度)、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情况(包括家庭、学校)等4个部分18个问题,经过专家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通过2次小范围的问卷效度检验,通过线上发放问卷,共计发放238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100%。从性别来看,样本中有男生170人,女生68人。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学生为61人,城市学生177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平时劳动的形式和劳动素养情况

平时劳动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家务劳动,主要劳动形式排序为:回答“整理自己的房间和物品”占79.41%,“帮助家长做卫生”的占73.11%,“倒垃圾”的占65.97%,“洗碗、洗菜、做饭”的占62.61%。

大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一般,28.57%的学生“经常主动做家务”,47.9%的学生“偶尔主动做家务”。居住地在农村的学生中81.98%的学生更能“主动做家务劳动”,高于城市学生的74.58%。非独生子女会“主动做家务劳动”的占85.71%,独生子女占71.43%,调研显示非独生子女更易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更有责任意识。

一些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乏,“经常会被家长要求做家务”的占8.82%,“偶尔被家长要求做家务”的占12.18%,“不会做家务”的占2.52%。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比在农村的学生更多地“被家长要求做家务劳动”。居住在农村的学生比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更能主动参加家务劳动,劳动意识更强。

“与隔代长辈居住的”学生更具有担当意识,其中35%的学生经常“主动做家务劳动”,显示更能协助自己的父母完成家务劳动。

(二)大学生平时劳动不足的原因

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做”的占57.56%,其中,男生的比例62.94%远高于女生的44.12%。“忙于学习或其他事情而没有时间做”占20.17%,“家里人多不需要自己做”占13.45%,“父母不让做”的占8.82%。43.28%的学生认为“在劳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自己太懒”。没有“隔代一同居住的长辈”的学生更多地认为“自己太懒”。居住在城市的学生认为“自己太懒”的比例远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学生。

学生“意识不到劳动”的占22.69%,“不想做”的占15.55%。10%的男生在参与家务劳动中“没有耐心”,远高于女生的2.94%。女生对“做家务没有信心”,女生怕自己做不好的占13.24%,远高于男生。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溺爱孩子,对他们应承担的家务大包大揽,有的则美其名曰减轻孩子的学习和就业负担,使孩子形成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习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造成学生劳动主动性不足,部分大学生从小只关注读书成绩,劳动锻炼和基本的生活能力缺乏。

(三)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问题

“素养”是指人的日常(即“素”)修养(即“养”),主要指向后天养成的人格品质。劳动素养指与劳动有关的个人素养,主要包括与劳动相关的知识体系、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等,是可以通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加以培养和塑造的。从狭义上讲,劳动素养专指与劳动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习惯,从广义上讲,劳动素养还涉及个体看待劳动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学生劳动素养较差。调查显示,认为“参加劳动的意愿与积极性不高”的占59.66%,“劳动技能差、同时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的占59.24%,“缺乏勤劳朴素的劳动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为56.72%,“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差,存在铺张浪费以及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的占51.26%,“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如轻视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劳动功利化”占49.58%。

在高校劳动教育中需要重点提升的劳动素养包括,“创新创造能力,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并取得好的效果或成绩”占68.07%;“生活自理能力,宿舍环境个人卫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占67.23%;“自主学习能力,除专业学习之外尽可能涉猎其他领域知识”占66.81%;“服务他人能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服务性质的工作”占66.39%。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1.劳动教育不足,学生和家长应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

学生认为“承担学生劳动教育主体责任”的是自己学生占79.83%,学生家长占70.17%和学校占33.61%,学校辅导员占9.24%,专业教师占8.4%。可见,家长应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意识,学校在配合家庭教育方面发挥作用,从侧面教育、劳动意识和习惯培养、劳动技能迁移方面发挥作用。

2.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认为高校劳动教育最多的方式排在前五项的是,“学校组织利用寒暑期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占50%,“学校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内兼职”占49.16%,“组织志愿服务,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乡村学校开展活动”占45.38%,“组织义务劳动,打扫校园内外的环境卫生”占37.8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占36.13%。

3.大学生参与最多的劳动教育方式

参与“组织志愿服务,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乡村学校开展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各占35.29%,参与“学校组织利用寒暑期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占34.45%,“入学劳动教育”占33.61%。其中,在“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内兼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劳动教育”的方式中,男生较女生比例偏低;在“义务劳动”中,男生较女生的参与更广泛。居住在农村的学生“参与学校设立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内兼职”的比例显著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学生。

4.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收获和认识

学生认为对于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收获中显示,学生参加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收获是“抓紧锻炼机会,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占65.97%,“丰富课余生活,拓宽社交圈”占50%,“为他人服务,为集体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占49.16%,“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或课程要求”占46.22%,“熏陶情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力创造力”占34.45%,“为毕业求职做准备,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占27.31%。其中,女生认为能够“抓住锻炼机会,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的较男生高出10%。女生认为“丰富课余生活、拓宽社交圈”较男生高出9%。

(五)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1.补上短板

补上中小学阶段缺失的劳动教育,健全完善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共治机制,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情趣贯穿其中。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家庭的积极支持和互动参与,家长应当鼓励大学生丰富课余时间和假期生活,以亲身参与劳动的方式积极参与家庭事务,投身社会实践,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强化劳动观念、储备劳动知识、端正劳动态度和丰富劳动技能。学校应形成与家长共同作用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家长微信群等平台开展互动交流,着重介绍大学生的现实劳动表现,反馈劳动教育考核评定结果;向家长动态推送高校有关劳动教育的理论观点和教育方法,指导他们与大学生交流谈心、强化劳动教育效果的方式和技巧。

2.价值引领

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在校史中从众多优秀的大师的事迹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劳动教育,例如学生排演的话剧《侯德榜》,充分宣传了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学生中营造崇尚的良好氛围。组织“奋斗的我,最美的国”先进人物校园行系列讲座,通过听取劳动模范的经历报告,让学生走进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争做先进。

开展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演讲、劳动技能竞赛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开设与劳动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激发创造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通过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将传道授业解惑与言传身教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机会,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深植学生心中。

3.改变观念

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解决就业的观念和认识问题。

改变轻视劳动的观念,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品质,正确认识个体劳动者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未雨绸缪,更全面的提高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就业能力。

4.教学增能

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

通过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劳动教育的元素,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5.评价促进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把学生的劳动教育融入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劳动光荣感,激发劳动自觉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程学分化,将劳动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文体活动等,增加考核学生家务劳动时间,与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一起计算,纳入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中,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凭借自身努力创造价值,将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学以致用

建设劳动实践基地,融合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提供就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采用“校企联合”模式、“校地合作”形式,与企业和政府开展合作,创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中的劳动锻炼机会和平台,将形式多样化的劳动文化融于实习实践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多平台之间的接合联动,改变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状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做好不同年级的分层分类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热爱之情和认同之感,如学生在走进街道社区或农村开展创造性劳动活动中,充分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收获成长,做到知行合一。

四、结语

调研显示,作为样本的大一年级学生劳动素养较差,体现在劳动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缺乏,平时劳动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家务劳动,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一般,一些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乏。

针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现状,围绕提高劳动素养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补上短板。补上中小学阶段缺失的劳动教育,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情趣贯穿其中,健全完善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共治机制。鼓励家庭让学生承担更多家务,家校联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

第二,价值引领。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程学分化,将劳动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文体活动等。

第三,改变观念。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解决就业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第四,教学增能。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系统的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第五,评价促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丰富评价载体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增加对学生家务劳动时间的考核,与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一起计算,并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第六,学以致用。建设劳动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企业等参与实习实践活动。融合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不同年级分层分类,提供就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