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阳 连云港市格斯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在经济发展新理念与国际新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领域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动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未实现充分的拓展,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与能量。受经济全球化发展风险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金融政策的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对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实体经济企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国直接与间接融资间的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间接融资大于直接融资的方面,对我国的企业融资与投资及基础设施融资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限制影响,使实体经济无法实现稳定与良性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可提高企业融资与投资及基础设施融资的比重,促使间接与直接融资逐步趋于平衡。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可规避融投资中各种流动性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达到优化融资结构的目的,从而推动经济金融正轨化发展。
融资是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手段,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方式,主要涉及直接与间接融资两类,间接融资机构是指银行等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方式是指股票与债券等融资手段。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发生转变,直接融资方式的占比逐步提高,主要利用长期投资手段转变社会的储存资源,从而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我国的社会融资比例明显滞后于国外发达的先进国家。但实际上,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多元化,采取单一的直接融资方式,俨然不能满足实际经济发展需求。但融资方式的创新进程缓慢,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俨然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虽然金融机构的体制相对优化,服务项目多样化,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较多,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严重不足。银行在金融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占比小,可见我国的金融服务质量与水平尚未达到企业的融资标准,直接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大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难度。
地区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可带动该地区的金融创新能力增强,并采取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方式,提高异地资金回流的吸引力,从而强化金融资源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法人机构的数量少,无法形成强大的资金扶持的辐射效应。大部分地区的金融机构总体数量少,导致服务能力不强,不能通过资源集聚的手段,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受限,与当前的融资渠道单一有关。因此,要想提高服务能力,推动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打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步拓展融资渠道。多层次构建资本市场,能够提高融资市场中各类融资方式的占比,实体经济行业直接利用各种融资工具,能够达到理想的融资效果。除利用间接融资手段外,能够提高提供直接融资的行业,如证券企业与信托机构等,应当注重自身综合实力与创新能力及风险防控能力的增强,围绕市场发展规律与趋势,打造各种融资方式,从而夯实实体经济的融资保障基础。政府机构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与拓展融资渠道,以切实带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1]。
摸索性地施行供应链融资模式,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对接小微企业,在融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单一企业的风险,逐步向产业链整体可控风险的趋势过渡,及时盘活小微企业应收账款,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加强资本市场的融资创新,加大监管上市公司的力度,引导上市公司开展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通过资金供给渠道的拓展,带动融资能力逐步强化。加强上市梯队建设,引导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尽快围绕上市条件,优化完善自身的企业制度,使得内部管理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及多元产权结构更加规范。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管理效果,提升在治理过程中的核心能力。通过不断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股权结构,完善治理体系以及管理体系,尽可能地提高其内部治理的整体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中小企业扶持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仅仅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进行扶植,需要根据不同中小企业在发展时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的问题,才能够让金融服务机构更好地服务于目前的实体经济,同时也可以解决为中小型或是微型企业在经营管理时所面对的企业融资难、信用不足这一问题。
打造金融与税务及网商和新基建一体化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在就业岗位与税收及产出GDP等方面的作用价值不容小觑。但受企业盈利能力差与过度拥挤竞争及议价能力差和创新度不强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融资难与信息收集难等问题,促使中小微企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尽快新型基础设施与金融和互联网及税收等要素一体化的大数据服务平台,促使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逐步优化,利用信用平台指数统计系统收集平台内企业的投诉状况与认证状态及档案年限等信息情况,精简融资流程的同时,强化中小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地方金融办与税务局和银保监会的联系,协同打造基于纳税信用信息的地方银税互动及整合金融和税务与互联网一体化的融资服务平台。在企业授权与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利用模型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企业的采购与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合理提供物流路径,实现可视化的经营。并为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站式的在线融资服务,省略评级与授信等环节,促使融资成本合理降低。
在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需注重机构失衡与功能性不全面等问题的解决,促使服务方式与内容更加丰富。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合理方向。首先,加速金融体系改革进程,可推动市场化发展,促使金融机构更加丰富与完善,带动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切实帮助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与转移,推动实体经济逐步向信息化与可持续等发展方向迈进。其次,金融体制改革需在国务院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建立委员会的机构,加大金融风险的防范力度,促使金融市场得以秩序化发展。只有在指导下规范展开体制创新,才能稳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
积极落实稳健与中性的货币政策,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促使在实体经济领域,金融要素能够实现最佳配置,以带动实体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逐步提升。本着推动实体经济金融要素供给质量持续改进的宗旨,采取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式,不断调整实体经济结构。利用各类流动性管理工具,加大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让利的方式,切实降低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在金融领域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促使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尤其是在实体经济领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与能源和交通及制造等领域的关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合理展开绿色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配置。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信贷工作,加强创新绿色信托与债券及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各种绿色项目,带动绿色实体经济稳固发展。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绿色信贷业务增长与绿色信贷业务余额及绿色信贷制度执行等情况的考察。在其基础上,展开绿色信贷的自评工作,切实发挥金融机构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应该打造金融+税务+网商+新基建的、全新的大数据服务平台,该数据服务平台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市场中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微型企业服务。目前中小微型企业在市场中的数量非常多,可以说占据全部市场主体比重的99%以上,而其产出的GDP则占据我国国家总体GDP的60%左右,在就业岗位方面则是为国家发展提供80%以上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中小微型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其存在着过度拥挤、竞争激烈这一问题,整体的区域覆盖面相对较广,但是盈利能力相对较差、议价能力差,创新度无法在当前得到最快的提高,整体的管理不规范,收集信息能力相对较难,面对着融资同样相对较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其平均寿命较短。为此,目前我国需要的是迫切构建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税收、金融、新型基础设施等以此为一体的大数据服务平台,能够不断强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信用数据库,把双方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化的、量化的评分,能够更好地去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购销情况、档案年限、认证状态、客户评价等,做好相关工作,才能够提高中小型企业在发展时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此同时,也可以将认证状态、客户评价、商业纠纷、投诉状况、经营收入状况等一系列内容直接纳入到平台统计数据中,做到不断简化流程,同时也能让中小型企业在进行融资时更加方便且快捷,极大限度地降低中小型企业筹融资所需要消耗的成本。目前应采用线上、线下两种不同的风控模式提高中小型企业在面对风险时的控制效果,企业的控制能力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平台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资料,以此作为依托,可以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一系列网上平台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进一步验证相关企业以及客户信息,应该以信用贷款作为最基本的依据出现。在线下除了需要拥有政府和银行之外,还可以专门设立民间组织以及担保基金。农村地区需要以乡镇为单位,而在城镇地区则需要以社区为单位,要求每户每年缴纳不超过100元的基金,凡参与者如果在后期需要进行融资,则需要给予参与者优惠民间担保基金。这一个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思想转变过程,需要做到以户代村、以村带镇、以片带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互惠互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帮助我国市场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的互助平台,进而形成极为良好的互助环境,对整体市场发展而言,会带来极为正面的影响,同时这也能够强化集体经济、强化惠普金融发展,助力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并且能够根据社会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改善在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发展极为薄弱的地区,能够增强金融服务现状,提高中小型以及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整体服务水平、服务质量。
首先,加强引进金融机构。完善引进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有特色的外资银行与城商行及国内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结合有综合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与期货及证券等,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促使区域业务或运营总部尽快成形,吸引金融资本在当地区域汇集。其次,加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培育力度。不断改善金融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监督手段下,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标准,落实人才引进与办公用房补助等优惠对策,加强各类资金在当地设立法人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整合优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源,促使区域性金融市场发展体系和资金洼地效应的尽快成形。最后,推动中小银行的强化发展。调整市场定位,引导中小银行以兼并重组和股权置换及重构等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整合改制持续深入的进行,促使银行治理体系逐步优化,打通资本通道,及时发现与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因素,实现行业竞争力的全面强化。除此之外,应当注重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金融政策制定者间的联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当做到精准化与精细化,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做到沟通平稳性与一致性及简单化和规范化,帮助金融政策制定者了解微观经济主体在发展中的问题,合理调整金融政策,确保金融政策与当下经济环境的高效对接。作为行业金融机构,更需要不断提升日常金融服务中各类微观主体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降低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负债成本,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深入发展新型获取信息的途径,完善企业建设,能够帮助中小型企业不断拓宽筹融资的渠道以及营销渠道,使得金融业的资金流、数据库、信息流与工商商品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互通,进一步拓宽信贷产品模式以及使用路径,能够真正让金融融入到实体经济,拓宽其融入通道,建立发展民间组织担保基金,不断减轻民间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财政压力,不断补充政府以及银行存在的担保资金不足这一现象。作为主导型企业,在这一阶段,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力量,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更好地构建全新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信用担保促使目前金融服务进入到实体经济中,帮助实体经济提高发展的整体速度,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日常生产以及百姓的生活。作为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也需要构建自身的责任定位以及展业能力,做好对照监管。要求不断地加快并推动转型发展,更有效地建设金融服务体系,以此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提高自身发展的整体质量,为金融行业发展以及市场发展贡献出更多属于自己的力量。在服务构建新发展的格局中,也能够加大资金的投放,加强产品的创新,在服务构建中形成新格局,实现自身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同时也需要创新绿色金融发展,在支持传统高碳企业降耗升级,绿色转型的同时,也需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真正做好,持续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举措,进一步改善原本的商务和原本的市场环境,稳定境外投资者的预期等。而作为商业银行,也需要增强中长期资金的供给,始终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确保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但影响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较多,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是重要的前提。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政策导向下,应当加速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切实发挥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