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平
(日照市东港区城西小学,山东 日照 276800)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优化,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限制了小学体育课堂的纵深发展。因此,本文从深度教学出发,探究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的价值,为小学生成长提供必要支持。
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自身特点鲜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互动性与合作性。任务型课堂顾名思义是以任务为核心,任务的创设要突出任务的核心价值,凸显互动性和合作性。任务的设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开展合作与互动,使其能在实践体验中收获成长。小学生在体育任务课堂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能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成长。(2)整体性和多样性。任务的设置以完成任务为主,任务型课堂的搭建任务本身具有整体性特征,但为了确保任务的吸引力更强,任务的创设要有一定的多样性也尤为重要。(3)趣味性与实践性。对小学体育课堂而言,任务的创设本身要能够吸引小学生参与,任务的选择应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特征。既要以趣味性让小学生主动融入,更能在实践性的作用下为小学生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的特点鲜明,小学生的成长空间能得到进一步延伸。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任务型课堂的创设满足了现代体育教育对小学体育学科提出的新要求。
深度教学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将关注点放在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长远发展上。任务型课堂强调以任务为核心,根据任务内容做好课堂空间的创设与搭建,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作为一种特色的教学模式,任务型课程的构建要有明确流程的支撑。
导入任务环节是任务型课堂搭建的首要环节,在该环节体育教师要尝试向小学生呈现任务框架。体育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具体明确,精选任务类型,包括游戏任务、指令型任务、技能型任务以及创造型任务等,这些任务都有其自身独特性,都是以任务为核心达成不同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导入任务的过程体育教师要有明确的选择性,根据小学生的基本需要和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选择。例如,在开展耐力素质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中长跑训练为主,任务型课堂的搭建则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制约,重构了耐力素质的教学实践空间,让任务型课堂的价值得以显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条件,任务目标要贯穿实践全过程,使任务的核心价值与功能充分展现。
任务型课堂的构建核心是以任务为前提,任务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在完成前期的任务导入后,需要小学生对任务本身有充分了解。例如,定向运动是一项以小学生耐力素质训练为核心的内容,与中长跑的训练核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开展过程便捷、趣味性较强,且定向运动在学校内的开展更便于小学生操作与实施。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尝试以定向运动的执行为核心,构建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且在课堂中要让小学生理解任务,形成认知体系。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立体的方式发布任务,如通过短视频资源发布定向运动任务,为后续定向运动任务实践打好基础。
任务型课堂的构建,核心是围绕任务本身对小学生开展教学实践,为小学生参与其中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与活动环境,让小学生操作任务的过程更有效。通过挖掘体育教学任务的内涵,凸显教学任务的实践价值。任务实践流程的明确,体育教师要探索实践平台。前期,引导小学生开展热身活动,利用诸多趣味性的体育项目让小学生的热身积极性得到调动,展现出良好的任务效果,为小学生成长空间的延伸提供必要支持。相较于传统的关节热身活动,以游戏任务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核心的热身方式效果更好,小学生的热身积极性更强。中期,对小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定向运动的开展以2~4人为1个小组,并进行编号,按照小组编号顺序依次发放指北针和地图,为确保公正性,体育教师在出发前发放任务实践工具。小组间隔出发时间为1min,依次找到目标点并快速完成任务后进入下一目标点,用时最短且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后期,所有小组完成任务后,组织小学生进行放松训练,缓解肌肉压力,最大限度上规避运动损伤的发生。操练任务的全过程,实则是围绕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探究过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知。搭建实践平台,让任务型课堂的价值充分展现。
动态评价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评价的焦点集中在终结性的评价方法上,对学习内容考核不够具体和全面,从而影响整体评价效果。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要以评价任务的创设为核心,形成动态化的模块内容。例如,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学任务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任务的选择、任务的实践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体育教学内容的精准评价,包括小学生的参与互动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明确考核要素,让评价本身更加完整。且体育教师要针对评价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地更新与优化,为小学体育深度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深度教学符合现代教育对小学体育课堂提出的新要求,任务型课堂构建作为深度教学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有其自身鲜明特点。但在具体构建方案确定后,还需要明确保障机制,在根本上为小学生成长拓展学习空间,打造优质的小学体育学习环境。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框架的形成,为小学体育的深度教学奠定了基础。
从深度教学的理念出发,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侧重点发生偏移,开始强调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体育教师要意识到传统体育任务型课堂的重要性,利用任务型课堂的搭建为小学生营造优质的体育课堂空间环境。任务型课堂作为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高度关注任务本身的独特性,体育教师要对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肯定任务型课堂的价值,并愿意围绕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进行深度探究,为深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打好基础。
深度教学背景下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的构建,要制定推广纠错方案。一方面,充分利用小学现有资源,做好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分析,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的探索空间,凸显任务型课堂的独特价值,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确保小学体育教学方案得以形成,使任务型课堂可以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中得到推广与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围绕任务型课堂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做好内容的纠错处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给出合理、可行的策略与建议,使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推动小学体育深度教学的展开。
对小学体育教学空间而言,要充分利用学校对课程本身的重视程度,打造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应围绕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重新搭建任务型优质课堂,让小学体育的魅力得以展现,使小学体育深度课堂的构建空间得到拓展。一旦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得以形成,任务型课程的开展和推广将得到优越的环境支撑,方便小学生参与任务型体育课堂中,在完成任务体验的同时强化自身综合素养。
深度教学的探索在持续推进,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小学体育任务型课堂以任务为核心,小学生能够在体育任务的推进与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学习感知更强烈,从而对小学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小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