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责任与担当

2021-11-23 12:23王瑛莉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9期
关键词:阳刚之气体育教师青少年

辛 欣,王瑛莉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随时代的变迁,青少年缺乏“阳刚之气”的现象愈加明显。“阳刚之气”最早出于《南齐书·文学传·卞彬》:“父延之有刚气,为上虞令。”多用来形容男子刚强的气质和意志。2021年1月28日,教育部答复《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出,在学校体育中应注意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培养,引起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也列专刊呼吁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不能缺失“阳刚之气”,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当前,青少年缺乏“阳刚之气”的缘由为何,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责任与担当探析,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值得思考。

1 青少年缺少“阳刚之气”的缘由

1.1 家庭角色分工

家庭角色分工的过渡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0万年前的母系社会、约五千多年前的父系社会及现代男女平等的两性社会。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掌握社会和氏族的主导权,妇女担任采集、缝制、烧制等,男性负责狩猎、防兽、抗敌等。父系社会,男子占主导权,以农业、饲养业和手工业为主,女性负责生育。男女平等的两性社会,仍存在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任务是以母亲照顾为主,相比之下,父亲照顾和教育青少年的空间和时间域较狭窄,因此母亲内敛、温柔的性格会潜移默化成为青少年的性格特质。

1.2 社会去性别化

于传统的农耕社会而言,现代领域的社会分工出现两极分化和无差异化特点,两性的体力性差异缩小,社会去性别化明显,男性出现四肢趋向女性的特征。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社媒的驱使下,人人均可以成为青少年模仿的“标杆”,化妆、四肢纤细、身材瘦弱、说话柔弱的“小鲜肉”成为男性性格和体型特征的代表,以“撒娇”“卖萌”等阴柔形象吸引青少年眼球,导向青少年掀起追星的模仿之浪,认为“阳刚之气”是异类,甚至冠以其粗狂、野蛮、不礼貌的象征。

1.3 国家生育政策

社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982—2015年为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量,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民众的性别意识处于过渡阶段。自古以来,中国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据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家庭司和中国人口学会统计,1982—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从108.47上升到120.56,尽管在2014年降到115.88,但仍比1982年高7.41。部分独生子女在父母、亲戚和“四老”的倍加呵护下长大,缺乏经历社会的竞争环境,成为社会定义的“妈宝”。

1.4 学校体育教育实践

相对于美、日等国家,我国幼儿的学校体育教育是注重娱乐的游戏类,常轻视运动技能的学习,难以在幼儿阶段培养“阳刚之气”,青少年阶段更无法产生实际的培养效果。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局限是青少年和家长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课。同时,幼儿园的师资结构为女多男少,甚至没有男教师,男教师师资配备与中小学断层。少量幼儿园进行临时性、阶段性的幼儿体适能训练,没有列入教育计划范畴,难以短期培养幼儿的“阳刚之气”。初高中阶段的男性教师增多,但考虑学科与安全等问题,学校体育教育便流于形式,项目学习难以在学校展开,难以形成项目学习链条,从幼儿到青少年阶段“阳刚之气”培养断裂,无法从学校体育教育层面培养。

2 学校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应注意的问题

2.1 避免性别歧视

我国是男女平等的两性社会,社会对性别范式没有具体标准,学校体育教育应尊重和包容青少年的多元化,培养“阳刚之气”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避免因青少年缺少“阳刚之气”出现校园欺凌、性别歧视等问题,从而打击青少年的自尊。成长的各个学段,青少年学习文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互不冲突,学校应平衡两者关系。首先,青少年缺少“阳刚之气”,会导致其生长发育存在弊端,但过于强调培养阳光之气,把培养阳光之气当成形式主义地喊口号,反而会对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产生反作用,不利于青少年的发育和成长。其次,在各学段学校体育教师的选择和配备上也要避免性别歧视,要相信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2.2 保障学生安全

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是各因素影响的结果,学校可开展各类体育项目课程,青少年根据兴趣选择体育项目,满足自我发展需求。3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开始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仍然更关心青少年的安全问题,体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青少年发生损伤的概率较高,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培养青少年的运动技能学习的保护与帮助方法,注重安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体育运动学习出现轻微的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学校不能因问责而不让青少年参加体育学习,学校可以从《体育法》《学校教师工作条例》等保障体育教师和自身的权益,规避存在的体育风险。

2.3 各方团结配合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主导力量,在家庭、社会等支持下,学校体育教育才能发挥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成效。家庭对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在面对运动损伤时应冷静处理,避免以偏概全、过激处理。社会发挥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导向的作用,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复合产物。学校体育教育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探索改革,在过程中制定规则并修改问题,学校体育改革也应首要承担起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责任与担当。

3 学校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策略

3.1 树立青少年“阳刚之气”意识,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认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进程中,仍需以青少年为主要根基。学校体育教育应培养青少年树立“阳刚之气”意识,营造“阳刚之气”氛围,要充分贯彻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思想,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担当和民族责任的实践。同时,社会、家长要转变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刻板印象,以体育项目学习培养青少年身心、塑造身体形态、加强体质健康,提高青少年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等精神。

3.2 强化体育教学评价,加强体育制度顶层设计

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应刻意减少、占用体育课,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和负荷,大力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使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技能,强化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培养。将规定的体育项目纳入初、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录取的计分科目,改革中考体育测试的内容、方式及计分方法,形成激励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长期有效的机制。建立参与体育活动、专项运动技能测试和体质监测等相结合的评价考查机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目标作为体育教学评价和考核的重点要求,体育教师要客观、真实地记录青少年体育参与情况及各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总结并向家长反馈,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使青少年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3 牢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开展体育健康教育

牢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养,加大健康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打造各学段相过渡的体育健康体系,明确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阳刚之气”。中小学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综合体育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丰富体育健康教育形式。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环节,开展以“体育健康”为主题的宣传讲座,构建学校体育健康文化,定期举办体育教学竞赛、课外体育实践、构建体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各学段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推动青少年学习体育文化,构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加强青少年对体育精神的理解,用体育精神感染其内心世界,用奥运竞技体育精神和体育健儿拼搏精神激励和鼓舞青少年,把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阳刚之气”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

3.4 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师资配备

幼儿阶段,体育游戏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运动的密度、强度、负荷没有达到幼儿发展的需求,没有达到培养“阳刚之气”的程度。近年来,幼儿体适能掀起了发展的浪潮,为开展幼儿体适能训练、身心体质训练等提供了机遇,改革体适能训练临时性、阶段性的现状,将训练内容安排到体育教学计划中,可以为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奠定重要基础。中小学阶段,学校应改革体育教师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注重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阳刚之气”,减少“放羊式”和“占用式”的学校体育教育,形成学校体育教育培养“阳刚之气”模型。同时,各学校要巩固体育教师存量、加大增量、提升质量,统筹和整合各地资源,多方面举措配齐、配好体育教师专业队伍,鼓励退役运动员任体育教师,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提供动力。

4 结 语

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不仅关乎其个人发展前景、家庭和谐、社会进步,更关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团结配合,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才能发挥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责任与重担。

猜你喜欢
阳刚之气体育教师青少年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心存阳刚之气,书写青春华章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阳刚之气”需要阳光和风雨来培育
修炼阳刚之气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