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胡 静
伴随新课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是一大尝试,主要将识字放在情境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教汉字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加强。为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创新,以期突破瓶颈。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先根据汉字的特点作画,然后模拟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学习汉字。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字,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临摹和抄写。但是,这种机械重复的任务非常枯燥,学生很难坚持到最后,且学习效果非常差。如果能将情境和汉字匹配,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汉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更好。常见的方法是教师借助动画、视频等,让学生集中精力于汉字情境中。
例如,在《秋天》的教学中,教师先把课文中的生字“飞、会、片”等标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生字拼音熟读,接着教师播放秋天景色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在视频中找出与生字“飞、会、片”等相关的图片或动画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相比以前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比以前也更好。特别是教师将“飞”字制作成飞动的“飞”的动画,就像一只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大雁。学生在看到后,就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就对“飞”字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记忆和理解程度都比以前更好。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但是,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不够,那么识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的识字创设相关情境,而且要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和教师、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才能让识字学习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大”“人”两个字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字产生更灵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根据“大”“人”两个字摆出人体造型。如果其中有学生摆的不像,可以请其他同学来矫正。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随着学生上台摆造型,他们对“大”“人”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至少如何书写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游戏是小学生学习很多学科的通法。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学习,体验识字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鉴于每个汉字都具有特殊的人文底蕴,甚至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组织“我猜、我猜猜”的游戏,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地完成游戏。其中一个人看着字并用语言描述,然后另一个学生根据对方的描述猜出汉字。
例如,A 学生在看到“口”字后,就对B 学生说:“这是一个字。”并指着自己的嘴巴,然后B 学生猜这是“嘴”。接着A 学生说:“不对。”并对这个字描述:“这个字四四方方。”最后,B 学生猜出这个字为“口”。实际上,当B 学生听到A 学生说“四四方方”时,B 学生就对这个字的外形产生了联想和对比。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对汉字产生了更深的感情,体会到了游戏化、情境化教学的乐趣,认识汉字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不能一味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教法中,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本文所介绍的情境化课堂汉字教学方法,是在学生爱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的基础上创新得到的。当然,情境创设之后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互动,特别是游戏法的引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境化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来,对学生识字效率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