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稳住实体经济、稳住制造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振兴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中国制造业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自2016年开始已由最高点的30%持续下降至27%。因此,在当下,需要稳住实体经济、稳住制造业。
过去的国际“大循环”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今,全世界货物的贸易依存度都在下降,但中国下降的幅度要更严重一些。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但也有可以改变的空间。其实,数据下降也没关系,过去我们参与国际“大循环”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而现在则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
但如果说制造业发展受阻也和国内“大循环”有关系,那就不能不重视它。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也可以看到制造业比重的下降、贸易依存度的下降,这其实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是一致的。
那么,该如何保持实体经济稳定,壮大并提升制造业发展?
第一,当代的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大循环已经从过去的产品层面转向价值链层面。如何拓展优势?在更高的技术层面,传统比较优势还是有机会的,需要探索新优势与传统潜力的融合路径。
现在的国际产业链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全的产业分类,这意味着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以及不同的生产要素,都具有比较优势,这样就紧紧嵌入到全球的产业链当中,在每个环节都有我们的存在。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新优势所在。
第二,传统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数年之后,沿海地区还能重新赢得新的优势。因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哪个地区布局,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成本效应,即有没有比较便宜的劳动力充分供给,沿海地区在这方面的优势显然在丧失;二是规模经济效应或者说是聚集效应,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强,得益于成本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的交互作用,在一部分产业转出去以后,我们还会通过规模效应赢得新的比较优势。这点透过国际经验亦可以看到,像德国这些劳动力成本极度高的国家依然继续保持着其制造业优势。
第三,过去的贸易或者投资主要关注的是,你有什么样的生产优势,生产的产品是不是便宜。这主要是由成本来决定。但是,现在则越来越多关注你的市场有多大,过去的以供给侧为重心正在向如今的需求侧转移。因此,赢得巨大的需求优势,是当前中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所在。
第四,要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来保持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其实,在比较优势丧失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不能靠资本劳动的简单积累来发展产业,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转向生产力的提升。要保持住制造业的比重,防止生产率的下降,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支撑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蔡昉在“2021年中国实体经济论坛”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