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以新教材“歌唱”模块为例

2021-11-23 07:50徐明菲
名师在线 2021年33期
关键词:唱法声部歌唱

徐明菲

(安徽省亳州市第十八中学,安徽亳州 236800)

引 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积累多声部演唱的经验。”合唱是高中“歌唱”模块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人音版教材“歌唱”模块中,对合唱模块的处理兼顾基础性与专业性,突出对学生艺术功底和人文底蕴的培养。本文以新教材中的内容为例,探讨了合唱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技巧训练,提升演唱能力

合唱活动要求每个成员正确把握音乐的特质,并在演唱中相互配合,其对演唱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结合合唱的具体细节开展技巧训练[1]。

(一)开展合唱音准训练

只有学生唱出的音在音阶、时值、高度等方面符合要求,表现出较高的音准水平,才能获得理想的合唱效果。教师要重视自然音阶的训练,使用固定唱法,让学生练就唱准音阶的基本功。教师可以使用钢琴进行半音阶、全音阶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听辨能力[2]。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托具体的合唱曲谱,指导学生根据曲谱把握音准。比如,在李叔同作词曲的《春游》中,大量采用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长短结合的组合方式,增强了音乐的抒情性,乐句后的附点音符,则增添了淡雅绵长之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声势训练让学生表达这些音符。

(二)开展合唱均衡训练

合唱不等同于独唱和齐唱,合唱的曲目织体和演唱形式更为复杂,对均衡感的要求更高。均衡训练要贯穿合唱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灵活地演唱[3]。仍以《春游》为例,这首歌的合唱版包括女高音、女低音和男声合唱三部分,其中以女低音为主要声部。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主声部与背景织体内部的音量平衡关系,合理控制声音高低,突出主声部的声音。不同声部的音色要有一定的统一性,做到相互衔接。在合唱版《春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让男女声部在同高度进行音色与紧张度的相互模仿训练,提升合作默契度。教师经常开展合唱均衡训练,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合唱素养。

二、分析曲目特质,探索合唱方式

每首乐曲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只有深入了解曲目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演唱[4]。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曲目,探索合适的合唱方式。

(一)分析乐曲的节奏特质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准确表现节奏,是学生需要在合唱中把握的关键点。学生在演唱前应对节奏有一定的判断力。因此,合唱教学离不开听赏活动。学生需要在听赏的基础上分析乐曲的节奏特质,了解乐曲的独特魅力。比如,新教材的“歌唱”模块中有歌曲《雪后》的合唱活动,这首歌曲的高声部较复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反复播放乐曲中的高声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出乐谱中的跳进音程,使用声势动作表现旋律高低线,使学生演唱出纯四、纯五、大六度跳进音程。在听音、读谱和做声势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歌曲的节奏走向产生较清晰的认识。

(二)明确情感表达方式

合唱曲目大多包含丰富的情感,学生在集体演唱时应充满气势,展现艺术感染力。学生要了解歌曲的情感张力,并与词曲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传达出合唱曲目的内涵。对情感表达方式的探究,涉及对图谱及歌词两方面的赏析。比如,在教学歌曲《雪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这首歌第四拍弱起的特征,体会歌曲的情感如何由弱到强逐渐递进。歌曲多次使用跳进音程。同时,歌词具有反复的特点,“接接连连!絮絮绵绵!深深浅浅!”等歌词对应的乐句中音符高低参差不齐,体现出赏雪者激动的情绪。经过对歌曲的探究后,学生能够对这首歌的情感表现方式产生个性化的领悟:在演唱时要运用直声唱法,表现出画面的瑰丽典雅,同时声音要柔美和谐,表现出雪景的纯净。教师结合具体歌曲探索情感表达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优化练习过程,以实践促提升

教师要遵循音乐学科的学习规律开展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一)分声部学唱歌曲

熟悉各个声部的特点是开展多声部合唱的基础。在合唱前,教师要开展分声部学唱歌曲的活动。学生需要把握各部分的音色和音高,使不同声部的声音和谐、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分三步进行演唱实践。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声部学唱歌曲,将这部分内容与视唱、声势、听赏等活动结合,运用示范法让学生掌握准确唱法。其次,教师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各小组练习不同的声部唱法。比如,在《幽蓝的天空》的合唱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对应歌曲中的三个声部。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探索各音区的衔接方法。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歌唱。歌曲第一声部的前两个小分句中,包含一个换气气口,换气气口后的起始音符时值很长。教师在辅导学生时,要注意让学生把握换气的时间和第二个分句中起始音符的时值。最后,教师指导将三个声部融合起来演唱。在合唱前,学生要试唱,处理好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使各声部相得益彰,表现出音乐的纯净、清透之美。

(二)借助手型指挥合唱

在合唱中,学生既要唱准本声部的声调,又要关注其他声部,通过集体协作达到声韵的和谐。在合唱过程中,学生仅凭对乐谱和节奏的记忆是不够的,应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应对变化。教师可以借助手型指挥合唱,借助规范化的手势为合唱实践提供视觉线索,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合唱《幽蓝的天空》时,教师使用时高时低的手势,让学生找准声音的高度。对一些时值很长的音,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前结束唱音,导致声音中断,甚至可能影响其他声部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唱这个音之前用指挥手势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将发声位置拉高,为唱长音做好准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谱向学生解释各种手势的含义,让学生熟练解读指挥手势。有了指挥手势,学生在合唱时会更好地投入合唱实践。

(三)重视开展评价活动

要想提高学生的合唱实践水平,教师应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反思,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在合唱中,学生对声音的瑕疵有一定的觉知力,特别是在听其他声部的声音时最敏锐。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让学生回顾歌唱过程,找出可以改进之处。其次,教师应从自身角度进行评价,确保评价能够切中要点,体现一定的专业性,还要指出影响合唱效果的关键因素,说明哪些音调的处理不够妥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场即时演唱,通过对比找到正确的唱法。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情感上鼓励学生。

结 语

总之,合唱是新教材“歌唱”模块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的教学难度较高,要求教师把握正确的教学规律和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演唱基本功,让学生习得乐理知识,提升乐曲欣赏能力,并在合唱实践中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合唱效果。

猜你喜欢
唱法声部歌唱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为你而歌唱
多声部视唱训练
为你歌唱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