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玮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协调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健康中国的目标指导下,国家领导人将全民健身推向了新的高潮,体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时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即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区域、地方的差异也很明显。就目前的城乡教育现状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已上升到新的高度,很多家长再难也要把孩子送到城市去上学,究其原因:我国城乡教育仍然相差甚远,本文以学校教育分支下的体育教育为研究,城乡体育的差别不仅仅是体育设施的不健全,更在于体育教学方法、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差异,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在重智轻体的思想观念下存在着“学科歧视”,小学体育教育在各学科间的地位更是“身轻言微”。首先,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态不到位,很多学生对体育谈不上兴趣,家长更多的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孩子们的周末被补习班填满,使本就不占优势的体育教育课程效果更是微乎其微。乡镇地区甚至直接忽略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区的学校配备有优质的教师资源、数量充足的教学场地和设备器材,教师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培训,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外体育活动则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呈现,还会有专职老师的讲解,并且伴有丰富多彩的比赛。根据调查显示,乡镇学校体育的开展连最基本的设施就很缺乏,体育设施器材就是体育教师上课的武器,器材的缺乏,谈何体育课呢?学生们本就课时不多的体育课常常会被随意“抢占”。很多家长因为意识淡薄,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太轻,未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及时引导,加上原本体育器材、场地等一些资源有限,让乡镇学校体育的发展止步不前。
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带动,经济能够为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教育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但农村在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突飞猛进的进步,导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还是不断地的扩大。政府部门对乡镇地区的教育政策还未实施到位,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体育教育还是存在大量“水分”。第一,体育师资力量缺口较大。师资力量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我们从各个地区的考试网可以看出每年教师编制报名的人数很多,但市里面的岗位非常拥挤,反观乡镇的人数也是很少的,从招聘人数上就可以看出市里面的编制数量要高于城乡名额。也是造成乡镇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师资力量才能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乡镇中由于体育教师数量失衡,致使体育课程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往往有的只是“半途而废”。第二,场地器材不足。城镇小学拥有充足的体育教育设施,而乡镇小学的体育硬件设施十分欠缺。尽管现在教育局对各个学校体育器材每年都会进行抽检,虽然对体育的发展是有利的,但还未十分的规范,城镇小学不管是运动器材还是场地在总体上达标率比较高,很大程度上制约学校体育的发展。
国家也认识到城乡地区的发展不均衡。近年来,“支教”“扶贫”等的活动使教育资源得到一定的流动,但是这种政策并未得到深远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体育教师还是不愿留下来继续进行教育活动。这其中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疏漏:1.政府的财政支出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政府的财政状况往往忽视了学校教育这一块。2.在城乡二元管理结构下,城市和乡村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分布不均衡,管理不统一。3.政府职能不明确,政府要求学校每年的中考达标率,并进行相应的奖励机制,在政府指挥棒的引领下,学校教育出现了失衡。
近期,“双减”政策的下发,引发了教育界的一系列关注。其中它的大致思想旨在教育系统的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全面治理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这一政策落地,学生们减少了过多的作业负担,留给课后体育活动的时间就相对增加了。
小学体育教育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科学利用好课余时间,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应增强体育教师的职能,全面的发挥自我的作用,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城市的教育资源较城乡体育更为丰富,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都是与新时代体育的发展相契合的,以新的理念代替了传统的方法。对于乡村地区来说,有些农村地区处在大山里,虽然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但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学校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去发展一些适合当地青少年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课程,比如爬山、攀岩、射箭等等。不断地去延伸开拓课后服务的渠道。可以充分利用好社会和学校的资源,每周都会邀请优秀的体育教师去乡镇开展有趣的户外拓展活动,学生们既开阔了视野同时又进行了丰富的体育锻炼确保学生们在校内学足学好。
城乡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发展、场地器材的不足一直是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阻碍。其中教师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建立一个教师“蓄水池”,让不同地区的教师轮流换岗换教,统筹各区域内的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第二,对教师的补贴制度要提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乡村的发展,强调扶智的重要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经调查现在乡村教师的年龄段集中在五十岁左右,年轻教师的年龄仅占5%,这一问题急需解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补贴,让更多的教师投身于乡村教育中。融入乡村、服务乡村,保留乡村的本土化发展,让更多的优质资源流进乡村,让更多的乡村学生和城镇学生一样均衡平等发展。第四,城乡之间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共建共享。一个地区的场地器材欠缺,可以向邻近的城镇小学进行“互借”,这样可以弥补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场地的匮乏,为乡镇的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
教育事业的成功摆脱不了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家校社”协同机制的落地,打破了以往学校、家庭与社会双双分离的状态,形成了家、校、社一体化的格局,教育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情,更多的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统一发展,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双减”政策的快速推动,让家长们悲喜交集。如何协调好在减负的同时家、校、社在城乡之间都“各司其职”均衡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家长配合
家长应该是学生们最亲近的一个群体,应该积极配合,引导学生们在减轻作业负担、增加课余时间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由于有些乡村家庭因自身的体育运动条件有限,可根据已有条件来进行不同的体育运动锻炼。比如一些简单的运动方式:跳绳、跑步等等。乡村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基础薄弱,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的存在。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同时,孩子们可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增多,家庭对孩子的体育情感投资也应该大力提升。乡镇社区可以适当举行亲子趣味体育活动大赛,在享受体育运动的同时,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氛围。一方面,家长在参与的同时学习了相关的运动项目、提升了自身的体育情感。另一方面,增加了亲子时间,培养了感情。
2.学校组织
学校教育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学校起着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学校应该在此处基础上努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在减轻作业压力和校外培训机构数量的同时,学校更应该“审时度势”,利用好减下来的时间,让学生们的课后体育活动内容“富起来”。近年来,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显示,绝大多数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达标,这其中,学校的责任不可逃脱。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还需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的协力配合。学生们自由的时间多了,学校可在课后安排“每天一小时”的课后体育活动,但要因人而异。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针对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应该与家长积极的配合,学习可举办趣味运动会等课外组织,通过趣味运动会让家长,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让更多的学生越来越爱上体育这门学科。
3.社会支持
教育部门要整合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小学体育教育。社会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①积极带动。对于社会这个系统来说,他拥有足够的群众力量,营造积极地社会氛围,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社区实践活动是学生们学习的“新课堂”,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尤其是对乡村的留守儿童来说,社会的带动力量、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更是对他们的德育和体育进行更深入的教育。②融合互通。乡镇小学可与社会机构签订适当的合约,争取社会公益所提供的服务,让更多的公益组织、社会机构参与到其中,同时也可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促进育人工作,比如:公益篮球基金活动、研学、远足等等。③突出德育与体育并举。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躲避不了体育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提升问题。乡镇中的体育学科的地位更是要在社会的带动下,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通过参观一些带有历史性的体育活动场馆、少年宫、博物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并了解历史,实行德育与体育并举。
“双减”的实施为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开展,为乡村体育的发展注入能量,更好的协调城乡体育的发展打破“牢笼”,让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贯穿于家、校、社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