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锦阳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2019 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深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严格执行学生健康体质标准,健全国家检测制度,按照每个地区的规定不同,学生体育考试的计分值也有所区别,呈现不同的改革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着重解决高校体育中的向教学倾斜的问题,切实维护学生的权利,改善国内体育课的状况,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运动,以培育学生的兴趣热爱、培养体育运动良好习惯、学会体育运动技术、提升学生自身体格技术水平为主线,积极构建全国高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交接体系。
再者,随着教育部对中考体育改革的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了增加体育中考计分值当中,不同地区的考核评分虽然存有区别,但随着教育部门对体育改革的重视,已有不少省份逐步把体育向语数英科目靠拢,部分省份将体育中考分值设置从30 分至100 分不等,例如,河南在2021 年的中考体育分值上,就提出了满分70 分的体育考试分值。在云南省,各教育部门综合其教学经验,大力改革体育健康体育课程,考试基本达到满分水平等等。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地区教育资源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家采取的是以标准应试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进行遴选,虽然从一方面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学生间的文化竞争,从而造成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尤其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由于各地高校的政策普遍要求在分数上的提高,所强调的“分数论”,这种政策导致一步步压缩学生的课余时间,大课间、体育课等促进身体健康的课程一减再减,课业压力的繁重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压力的溢出效应共同挤压着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尽管中考的分数在各地都有所增长,但是很多又只是单方面增长,大课间、体育课等锻炼时间却没有较多的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前给学生“补课”,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思想,形式主义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下降,运动时间压制,造成学生素质低下、意志薄弱、精神不振、协作能力淡漠、社会责任心不够、实际能力不足等。
科学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条件,很多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配置本就不完善,设施老化等现状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下降,多媒体教学更是天方夜谭,因此就不能采取统一的教学设计。同时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老师们只讲不教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一些运动项目只是“老师教”“学生看”,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去上却不敢上,导致传统体育课上无对抗、无比赛的现象层出不穷,我国中小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课却未学会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1],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体育精神和优良品格的培养,因此现阶段体育课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从这几点去着重考虑,也是未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体育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对教育的投资比较缺乏,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更加不足,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差距巨大,许多学校甚至没有体育设施和场地,并且由于偏远地区近年来的引入体育人才质量较低,导致学校的老师们几乎都是传统的体育思想,且根深蒂固,他们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的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执行起来比较缓慢,甚至有些老教师对政策还有一些排斥心理,这些种种方面的原因,导致偏远地区的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较差,体育课程改革在不同地区老师的教育观点,专业化水平,重视程度等方面明显体现[2]。
制定相关体育改革政策,助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定期与各地相关部门代表了解当地情况,并督促各地区加强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加大体育考核力度,同时适当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先进体育课程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教学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先进的体育课程理论和方法也是体育新课改理论和方法的根基,同时定期组织中西部学校体育发展迟缓学校的老师到东部沿海等体育课程模式施行较好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并将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当中,用以平衡地区差异,从综合角度全面提升我国的体育课程质量。
再者,国家体育总局以及相关体育管理机构在制定考试规则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评价政策,形成特色的培养方案模式,在与体育相关的大型考试上如中考体育、高考体育等,施行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把重点内容放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考核上,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有关内容进行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学生成为体育考试的应试机器。
各个地区的学校要认真学习上级部门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当地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兴趣和体育需求等,积极组织发展地区传统体育活动。重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的问题上,不仅不弱化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对体育教师的地位进行提高。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求体育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德,转变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完全扭转了仅仅满足于把内容教完,把课时上下来的状况,将教学重心放到了怎样培养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上来,让中小学生获得运动兴趣,优化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努力把运动课变成学生提高身心健康的必修课,从而根本扭转“中小学生热爱运动但不热爱运动课”的状况,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我国高中运动学科体育课的核心任务是教授学生必要的运动技术,同时指导学生利用掌握的体育技术来增强身体素质,从而养成运动学科的核心素质。体育课中运动技术的课堂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还要让学生“应用”。学习目标的设立要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理念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出的相关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破解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便是改变教与学的方法,转向组织性教学,即由重视单一技能的学练变为重视全部技能的学练,它强调体育技能在活动与竞赛中的实践运用。彻底改变了体育课上无对抗的训练与教学比赛的现状,并创造了复杂的情境,让学员们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发展。
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是基于解决主要的问题而构建的[3],当地教育部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增强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改革和创新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国家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精神,认识到未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要落实到立德树人上来,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加强与当地学校的交流,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及各门课程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回归教育的本质,改变长期以来重智轻德,重智轻体,教学围着分数转,升学率成为教学的唯一条件,导致学生身心疲惫,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
为了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加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各地体育中考的改革必不可少。为了推进中考体育改革,各地教育部门要使学校充分学习体育课程改革精神,明确课程改革方向,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体育锻炼质量。同时可以采取各学校的体育工作与绩效工资、政绩考核、综合评价挂钩等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如有学校出现占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没有让学生每天都进行最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等等,相关学校将会被取消或者降低相关指标考核评分,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将受到相关的处罚。
只有充裕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虽然各级部门一再强调学生的地位,但是体育课上的学前导入、教授运动技能、教师评价总结等都需要教师的讲解或示范,故教师用来进行讲解和示范等的时间要有[4],但还是时间尽量要少,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想锻炼,爱锻炼,能锻炼。提高少部分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采取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措施,确保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和完成,转向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防止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出现混乱错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课程计划的制定要科学,符合学生当前的身体现状,教会学生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并掌握其相关理论,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改变之前“难”“杂”的单一化、碎片化的状况。从过去只追求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健全的人方向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各层人员的协调,各阶级部门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方针,重新定位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把体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人的过程,加速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只有当各级部门引起足够重视,体育教师进行大胆尝试的时候,体育改革才会被注入新鲜的活力,才能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新型体育课程模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