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荔明
中学“四有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吴荔明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中学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学科应当在这一时期发挥有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当中,应遵循“四有”即有运动技术、有运动战术、有竞技比赛、有体适能。只有围绕这四个核心,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与活动才能起到提升学生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作用。
中学;四有;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良好的身体素养是完成各项学习、工作的前提,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体育学科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在中学阶段,为带领学生投入体育学习、感受体育魅力,教师应当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运动技术、运动战术、竞技比赛以及体适能这“四有”为出发点为学生构建更具素养提升意义的课堂,从而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健康的体魄、有趣的知识、良好的习惯。
于任意阶段的学生而言,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高低将影响学生学习时的态度与效率。如果学生对体育学科缺少兴趣,在课堂上就容易出现走神、发呆的现象,即便教师开展了质量十分高的活动,也会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足而失去价值。因此,在构建“四有”体育课堂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体育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那么,面对中学阶段学生,教师应当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如,小学阶段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但对于中学阶段大多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有些幼稚,常常因为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无法发挥效应。教学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阶段学生对于网络、潮流事物等更感兴趣,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体育“四有”课堂的构建能够收获较好的成效。
例如,当下出现了几档比较火的街舞综艺节目,许多学生都对这些节目有所关注。教师就可以从街舞这一角度出发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堂资源与时间有限,教师虽然不能亲自带领学生们正式学习街舞,但可以教授与街舞比较类似的健身操,带领学生们在舞动中感受青春。街舞节目中,“battle”是十分常见的一个竞赛环节。因此,在构建“四有”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仿照街舞“battle”的竞赛形式,首先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而后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调动学生的热情,再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健身操进行“健身battle”。由于这一形式非常新奇,学生们大多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参与欲望。如此一来,“健身battle”不仅能够巩固学生们的健身操动作,还能提升学生的动作灵活性、思维灵活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与体适能,又由于这是一项带有竞赛意味的练习活动,学生能够从中获得运动战术与竞技比赛的收获,促进“四有”体育课堂的构建。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体育课程一般是在户外进行的,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场所来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在“四有”体育课堂的理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课程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体能的提升,还应当体现运动技术、运动战术以及竞技比赛的培养,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较为全面的体育素养。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在户外为学生提供提升体能的机会,教师也应当重视起室内教学工具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技巧、战术以及精神素养等层面的培养。其中,多媒体就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因为多媒体具备较强的表现能力,它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内容的呈现,弥补教师语言表达上的不足,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构建“四有”体育课堂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多媒体的有效应用方法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这一信息化工具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篮球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课堂上在语言上强调“合作”“共赢”虽然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学生们一到赛场上就容易“着急”,忘记队友之间的密切协作。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这一体育战术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NBA比赛片段,如詹姆斯的经典助攻等。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合作”所带来的惊喜成果产生感受,继而对“合作”这一概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与竞赛中更加重视“合作”与“共赢”的理念。同时,通过观看这些比赛的精彩视频,学生还能够从中学习到专业球员们的精彩动作、高超技术,亦或是感受到球员们强健的体魄,产生认真锻炼的欲望,又或者是从球员们团队之间的协作、个人坚持不懈的拼搏上感受到更多的体育精神,从而获得运动技术、运动战术、竞技比赛以及体适能这“四有”的综合培养。
体育竞赛是体育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一项活动,它能够促成学生产生体育情感,提高学生技能运用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因此,对这一活动进行优化也是打造有运动技术,有运动战术,有竞技比赛,有体适能的“四有”体育课堂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达到培养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目的。下面本文将围绕一些核心优化点进行分析。
体育竞赛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四有”当中“竞技比赛”这一点,其实也对其他三项(运动技术,运动战术,体适能)有所体现。因此,中学体育优化当中竞赛能够成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是,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篮球、足球等项目竞赛的开展,认为只有这些项目适合开展竞赛。其实,除了常见的篮球、足球等体育比赛,中学阶段教授的许多体育项目都能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呈现。如前文提到的“健身操battle”便是灵活挖掘体育教学项目中竞赛因素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在打造“四有”体育课堂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灵活的思维,要有意识地挖掘每一项体育项目背后的教学价值,不能仅仅关注其表面意义。继续用健身操作为举例,教师除了开展“健身操battle”,也可以从“编舞”这一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具趣味性的竞赛,即要求学生们首先进行分组,而后在讨论与交流中确定动作与音乐,最后表演出来。这一活动中,除了教师可以作为评委,每一小组的组长也可以作为评委参与打分点评,从而促进学生各项素养的提升。
体育竞赛往往是快节奏的,在极短时间内做出的反映往往能够体现学生的性格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体育品格进行培养就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避免出现“一人出彩”、“恶性竞争”等现象,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形成正确的竞赛意识。这便需要教师结合“四有”体育课堂的理念对竞赛进行合理的设计。如,攻防对抗性的球类项目竞赛中,教师就可以提升这一类项目的趣味性和激励性,巧妙体现竞争和合作机制的结合,同时呈现竞赛因素与身体练习的结合,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竞赛中获得对于竞争与合作及二者有机融合的更多认识,还能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而在竞赛结束后,教师还应当对竞赛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插曲、学生的应对方式等进行点评,注重从品格方面出发,鼓励其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队合作的事例,鼓励学生正视比赛的胜负,学会调控情绪,要“胜不骄、败不馁”。
中学体育教学中,竞赛也是检验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竞赛这一形式来为学生提供自我检验的机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提升。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看待竞赛,通过适当调整竞赛规则等方式来调整竞赛的难度与侧重方向。如此一来,既能够通过竞赛的刺激性与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因为其他技能方面的不足而感到竞赛难度过大对竞赛失去兴趣。例如,篮球教学当中,如果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投篮这项运动,教师就可以采用降低篮筐高度或者适当增大篮筐直径的方式来调整竞赛规则。又如,羽毛球教学当中,当学生们学习了“后场发高远球”这一发球技巧后,教师就可以制定“比赛中使用后场发高远球方法进行发球可以加分”这样的特殊规则,鼓励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竞赛。而在足球教学当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如“二过一战术”的教学结束后就制定“比赛中使用二过一战术可以加分”这样的规则。
在众多先进的教学方式当中,游戏教学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因为对于任意阶段的学生而言游戏都是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一种形式,通过游戏教学法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更具趣味的游戏当中将提升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致与参与度,从而保证课堂效率的提升。在构建“四有”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游戏角度出发去探究优化之道,促进学生各项体育素养的综合提高。
游戏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课堂专注度、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等多项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从将课堂贯穿游戏的角度出发去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呈现课堂新样态。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开展的导入环节往往是要求学生进行绕操场慢跑两周,而后完成准备动作。这样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调整身体状态,减少在后续学习中安全实故的发生可能,但终归是有些枯燥。时间长后,学生的兴致就会得到消磨,参与准备活动的积极性出现下降,不能认真完成准备活动。因此,导入环节也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从结合游戏的角度出发去提升这一环节的效率。在优化慢跑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图形跑”或“听号抱团”等趣味性较高的活动,在多样、趣味的形式中使得学生的身体得到活跃。
而后是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巧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游戏的设计。如在教授一些对意志力要求较高,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的项目时,教师就可以适当融入游戏环节来提升其趣味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投入时间与投入程度,促进学生各项素养的提升。如为了提升学生的腿部力量,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进行蛙跳、鸭子步等素质训练,但由于这类训练极易使得身体出现疲劳,许多学生在做了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偷懒的念头,不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融入游戏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创设游戏情节:“青蛙的旅行”,引导学生们将自己想象为一只旅途上的青蛙,正通过蛙跳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从而缓解学生心理上的焦虑与疲倦,鼓励学生坚持完成训练量。
最后是课程的放松环节。在一节课的体能训练结束后,有效的放松十分重要。教师在放松环节也可以融合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拉伸放松、按摩放松等过程中消除疲劳,恢复机能,调整情绪。
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4.2.1 游戏准备要充足
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活跃,情绪往往也会比较激动,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在悄悄增加。因此,除了根据课堂内容设计游戏,教师还应当关注到进行充足的游戏准备的重要性,重视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如,教师应当对场地进行观察与分析,避免因为场地原因造成游戏危险系数的提升;对游戏器材进行合理选择,既要保证器材能够供应学生的需要,又要保证器材不容易对学生造成各类伤害;对学生之间的间距与位置进行分析,保证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易出现冲撞、踩踏等事故……在完美的“后勤”保障下,游戏教学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4.2.2 游戏要有针对性
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展游戏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四有”体育课堂的构建。无论在哪一种体育项目的教学当中,教师都应当明确游戏教学的这一主要目的。避免出现为了提升学生兴趣而开展一些与“四有”课堂构建毫不相关的游戏环节,也要避免“为了融入游戏而融入游戏”,即使得游戏教学流于形式化。在“针对性”的引导下,“四有”体育课堂的构建才能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在进行中学“四有”体育课堂的构建时,先进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工具应用、合理优化体育竞赛以及积极开展体育游戏几个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特点,巧妙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灵活看待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合理优化各类体育活动,在教学、拓展、竞赛以及游戏等环节中提升学生对于运动技术、运动战术、竞技比赛、体适能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体育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造高效的“四有”体育课堂。
[1]刘俊凯.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河南省推行强化体育课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2018,3(10):32-35.
[2]祝兴军.核心素养视域下四有体育课堂"竞赛活动"的思考与建议[J].体育教学,2020,40(2):46-47.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our-features Sports Classroom" in Middle Schools
WU Liming
(Putian No.5 Middle School, Putian 351100, Fujian, China)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名师专项课题《中学“四有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PTMS2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荔明(1974—),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