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困惑与抉择

2021-11-23 03:49王韶峰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体操动作体育

王韶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一直以来,体操作为基础运动项目备受关注,同时也是教育部编制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的7个必修项目之一,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独立的课堂教学体系。但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却渐渐陷入一种困境,这其中的缘由令人深思,有些问题已然成为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1 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由4部分组成,即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发展。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专业能力包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职业发展主要包括富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从事与体育相关工作。

2 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毕业要求

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熟悉一门外国语,能初步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外文书刊;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第二,具有从事体育教育的意愿,认同体育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第三,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初步掌握体育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理解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体育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学科认知特点,运用体育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体育教学体验;具备体育教学技能;具有初步的体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毕业5年后,成为胜任学校体育工作骨干教师。第四,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体育学科育人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有机结合体育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体育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第五,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了解国内外体育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体育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创业意识,初步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能够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服务区域发展需要。简言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进入实践与创新的时代[1]。

3 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体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反映出体操教学与“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存在的差距

截至2017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已成功举办了8届,基本功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效果。基本功大赛体操项目的内容包括广播操、跳绳和器械体操项目(技巧、双杠、单杠、跳跃),广播操作为各参赛队每名队员都要参加的项目,各队伍总体表现较好,95%的参赛队基本能够完整、准确地完成动作,动作幅度较大,动作准确率较高,基本姿态较优美,动作节拍与音乐基本吻合。但广播操比赛个别队伍表现相对较差,存在动作不准确、动作幅度小、动作与音乐节拍不相吻合、缺少精气神、服饰选择不够时尚等问题,如两手半握拳同时两臂胸前平屈动作,要求两拳之间距离10~15cm,两个肘关节与肩同高,但是很多队员两拳之间距离小于10~15cm,两个肘关节高度低于肩高。再如,体侧屈动作,要求体侧屈时,侧上举的手臂和身体要在一个平面内,没有转体动作,但绝大多数队伍出现转体和手臂、上体不在一个平面内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学生的训练水平问题,更反映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的欠缺。一是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动作标准;二是教师对徒手体操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术语缺乏了解或了解不精;三是教师不懂得音乐的基本常识。

跳绳项目作为体操的轻器械项目,主要考察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从比赛结果看,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状况较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总体看,学生跳绳的技术含量不高,绝大多数采用单摇跳方式,水平参差不齐,动作标准不一,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跳绳项目很难从技术层面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只能是因人而异,发挥出最好水平即可。

器械体操项目(技巧、双杠、单杠、跳跃)是体操基本功大赛的重要部分,从近两年的比赛情况看,总体水平偏低,一是动作完成规格低;二是基本姿态一般;三是动作连接不顺畅。如技巧前手翻动作,高规格的正确动作应是顶肩推手后身体成反弓,腾空后前脚掌落地站稳,而实际比赛过程中,高规格完成动作的为0,落地站稳后屈髋的占95%,屈髋大于或等于90°的占50%左右。再如,双杠后摆成肩倒立,高规格的正确动作应是后摆接近手倒立后慢慢垂直下落成肩倒立,而实际比赛过程中,完成高规格动作的为0,能够稳定地成肩倒立的不足50%。各个代表队在所有体操项目的比赛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基本姿态,主要表现为屈臂、屈腿、钩脚尖、分腿,反映出学生对正确动作的本体感觉不敏感,另外就是身体的柔韧性整体较差。在动作连接环节不够顺畅,主要表现在把成套动作肢解为单个动作,学生没有真正领会到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即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每一套体操动作都是一个整体,在完成过程中破坏了整套动作的节奏,失去了体操成套动作应有的节奏美。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据赛后的调查统计分析,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一般;第二,教师对高规格动作不了解或缺乏自身感受;第三,学生日常训练缺乏基本功练习;第四,学生日常体操意识的养成教育环节薄弱;第五,大部分独立院校缺少专业的体操教师和体操场地器材,体操课被砍掉,一些学校为了基本功大赛,临时组织集训,个别院校甚至只能临时外聘体操教练加以指导。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反映出的体操教学问题与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体操课程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不够,不能够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学生在动作标准规范化、基本动作和基本术语的规范化及讲解、体育常用音乐的基本常识等专业知识方面的目标没能达成,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目标没有得到有效支撑。学生在基本功、体操意识、动作难度、成套动作链接等体操专业能力方面较为欠缺,还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不能有效支撑专业能力目标的实现。第二,体操课程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够,如体育技能掌握、自我发展能力、服务区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堂教学与“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存在的差距

3.2.1 体操课的总体目标设定不高,达成度低

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所面临的现实中,政策要素、课程要素、教学要素及环境要素的复杂交织是不争的事实[2],体操专业也不例外。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至20世纪90年代初,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对学生的总体目标要求是要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体操专选课学生要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总体目标要求不断降低,但目标达成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0世纪90年代以前,体操普修课要求达到三级运动员等级水准,从目标达成情况看,近90%以上学生能够完成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体操普修课总体目标要求虽有所降低,但目标达成度并不高,个别院校甚至出现考试临时调整动作内容,降低考试难度的做法。

3.2.2 体操课的内容设置数量减少,难度递减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体操课的内容从数量上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从难度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内容数量由原来的6项(技巧、双杠、单杠、跳跃、吊环、鞍马、女子高低杠、平衡木)90余个动作减少到目前的4项(技巧、双杠、单杠、跳跃)40余个动作。难度上去掉了原来的吊环、鞍马和女子高低杠、平衡木的全部内容,以及技巧的头手翻、前手翻动作,双杠的杠端短振屈伸上、挂臂撑挺身后滚翻、绕杠下、挂臂撑前摆上等动作,单杠的高杠起摆、骑上、短振屈伸上、低杠的支撑后倒弧形前摆挺身下、高杠后摆转体90°下等动作,跳跃的纵马分腿腾越、纵马屈腿腾越、横马屈体腾越、横马头手翻等动作,同时被去掉的还有女子自由体操的音乐配乐。体操课内容数量递减、难度降低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基础教育大部分学校体育课不上体操课;第二,学生身体素质差,无法掌握难度动作;第三,体操课学时不足;第四,学生不感兴趣;第五,教师担心学生的安全。1977年至今,近40年的时间,体操内容数量递减、难度降低,从调研的结果看,体操的现有情况,学生的兴趣依旧不高,体操的简单动作仍然无法较好的完成,甚至大不如从前,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将体操课取消。体操项目是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很多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取消体操教学内容,有悖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个别高等院校缺乏理性,盲目地认同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取消体操教学内容这一错误行为,以高等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需要为名,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体操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达成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和毕业要求不可或缺的,其内容数量减少,难度降低,难以支撑体育教育专业总体目标的达成和毕业要求的实现。可以积极利用和借鉴其他各种运动项目中合理、可取的部分进行填充,使体操项目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3]。

3.2.3 体操课堂教学从师技能培养不突出

1956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苏联的体育课程标准,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体操教学突出“三基”能力培养,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体操课堂教学在准备部分主要以基本体操、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为主,内容主要有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练习、原地队列变化、行进间队形变换、徒手体操基本动作和成套动作、轻器械体操动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教态,口令的正确下达能力,队列队形的指挥、调动能力,以及徒手体操的讲解、示范和创编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部分内容只有极少数学校保留下来,并以基本体操课形式呈现,导致学生教态不够规范,口令准确性差、节奏感不强、发声方法不正确,对基本的徒手体操单个动作表述不清,术语运用不规范,对徒手体操创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了解,徒手体操基本的讲解顺序、示范方法错误,更有甚者对教师实践课堂基本的位置选择知之甚少。此外,对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不能够有效区分,不了解二者之间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要么用一般性准备活动代替专项准备活动,要么二者取其一,没有达到准备部分的目标要求。

在体操课堂教学基本部分,动作名称交代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讲解泛泛而谈,重点、难点不突出,语言表达逻辑性差。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多元,教学辅助练习较少,虽然应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但在具体教学中,运用时机不准确,个别教师甚至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体操教学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原本是一项教学辅助手段,现在却成为个别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致使对学生综合教学能力培养的缺失,有悖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的要求。可见,对于体操教师来说,“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仍任重而道远。

4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对策

4.1 转变体操教学理念,实施成果导向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体操教学首先应实施目标导向教学,即体操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体操课程设置要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及学生毕业要求相互印证,形成强有力支撑。体操教学在目标设定、学期选择、学时分配、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环境的创设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围绕体操教学目标的达成展开,注重考评课程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实效性[5]。

4.2 确定学生体操课结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标准

学生体操课结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丰富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良好品德的养成能力、远大目标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及实现能力。获取丰富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以及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创新知识的获取。良好的德行涵盖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远大目标包括自身发展目标和自我价值社会实现目标,理想信念即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体操教学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行为规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通往健康路上的引路人、学生高尚思想的引领者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典范,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因此,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6]。

4.3 创设成功环境,为学生达成预期成果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机会

体操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既包括场馆和教室的环境条件,也包括体操器材、器械的摆放及多媒体设备的先进程度等。精神环境包括学校、学院整体的文化氛围,校风、院风,教师、学生及服务保障人员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敬业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和人格魅力。体操是一项展现力与美的运动项目,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的创设都要服务于体操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体操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达到最佳育人效果。物质环境的创设从器械的摆放应体现出美学的和谐特征,既要整齐,又要讲究对称,场馆的布置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环境方面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氛围,深厚的学院文化底蕴,良好的学风、院风,优质的服务保障,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一种激发其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总之,一流专业,理念必须要一流,自身定位要一流[7]。

4.4 目标导向背景下体操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目标导向背景下,首先应深刻理解、领会目标的内涵和实质。体操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育人,体操技术的掌握、技能的提升、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每个载体及其所属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只有各个载体建立起相互支撑、动态的整体,并随着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而适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确保体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具体教学中,应实时结合体操的动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在动作完成方面,高标准、高规格要求,展现出体操特有的力与美的特点,在动作编排方面,让学生独立创编成套动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欣赏美的能力,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在挑战完成难度动作时,让学生展现出勇敢顽强、不畏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体操特有的保护与帮助,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合作沟通和对待他人的责任意识。通过系统的体操教学,达到健全学生人格,强健学生体魄的目标。

4.5 调整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项目设置

近年来,从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的项目设置看,绝大多数省份测试的项目为100m跑、二级蛙跳、800m跑、铅球和专项,一般前4项分数占比为40%,专项分数占比为60%。一般的部属院校和省属的一流本科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录取成绩在90分以上,有些学校甚至在95分以上,但学生入学后身体素质测试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素质明显偏弱。其原因在于专项分数占比过高,每个专项对素质要求各有侧重,不能全面反映出综合素质水平;在考试项目设置上,忽视了上肢力量素质的测试,铅球项目测试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上肢绝对力量水平。而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学习及就业需求来看,需要较高水平且比较全面的综合身体素质做支撑。

5 结语

体操教学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综合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中,该课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高度重视体操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及相关研究工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体操动作体育
下一个动作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我们的“体育梦”
头脑体操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头脑体操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