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保障。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和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和农产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侵占农业用地,进一步减少了我国耕地总量。另一方面,人口的持续上升加大了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并且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逐渐形成了绿色、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于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提出了的更高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少见,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恐慌。从当前国内形势看,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近年来,农业科技的进步极大的提高了农业产品的出产量,已经解决了供需之间的矛盾点。但农药残留、化工产品的滥用等问题却成为当前危害农产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因此,研究农民在施药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识别影响施药效果的因素,对于提高农产品安全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户的施药行为作为切入点,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可能影响农户施药行为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因素。由此可对症下药,从源头上降低因为农药施用不规范等现象造成的农产品和环境污染,缓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
农民在选择农药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农药的防治效果,但并不考虑本身所带有的毒性和伤害。而且大部分的农民对于自身安全的防护意识较弱,在日常进行人工施药、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已经施用过农药的土地也没有做出明显的警示标志,以用来提醒其他人注意安全。其次,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对于使用过的农药及其包装没有做出妥善处理,而是随意进行丢弃,导致残留农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最后,一些农户往往无视国家有关法规,为提高农产品的出产量而在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中大量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甚至缩短施用农产品的安全间隔时间,提前将农产品流入市场,导致农产品中毒事件发生。
农药中毒往往是由于农药施用工具不当或操作不规范造成的。目前,农村大量投入生产和推广使用的除了小型手动喷雾器和大型背负式机动喷雾器之外,更多的还是以“人背机器”的方式进行药物喷洒。这种传统的喷药方式缺少良好的防水喷头,尤其缺少能够防止农药飘失的喷头,因此不仅效率相对较低且普遍存在“跑冒滴漏”的安全问题。再者,农民更多地还是习惯于长期使用大雾点、高容量的农药喷洒,这样的喷洒方式不仅浪费严重,农药的有效性和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农民对农药和农作物的认识不足,不能根据作物品种和农药种类的不同选择正确的施药次数和用量,更多情况下是根据农民的主观判断盲目选择。这种情况下会降低农药的施用效果,甚至造成农产品的农药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往往是一家一户的分散个体经营,因而在农药的妥善保管问题上存在很多严重的安全隐患。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建造专门的仓库来储存农药,而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它们储存在家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误用的风险。多年来,我国因农药中毒而死亡的案例大多是由于农药储存不善造成的。不仅如此,农民们对于使用过的施药农具及废弃包装的处理也没有妥善安全的办法。由于我国缺少针对农药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办法致使农药空瓶随地乱丢,这种现象严重危害到水源、土壤及空气,导致农产品生产环境恶化,继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对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对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药的选择、农药暴露防护及施药方法等多个方面。相对于女性而言,男人更加希望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所施用农药的一些相关信息,以此来确保其实际施用效果。然而,由于女性施药者在种植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没有男性施药者丰富,因此对于农药的成分等知识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刻。除此之外,性别特征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施药过程中的自我防护意识。由于男女生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弱的差异,女性在进行农药施用时会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以及后续对其自身和施药工具进行清洁整理、农药安全存放等工作。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文化素养水平是影响施药者行为的根本特征,也是影响施药行为的最常见、最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对农药的安全使用意识也比较清楚,对农药的毒性和不安全使用农药的危害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更清楚滥用农药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因此更愿意在使用农药时采取保护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相比之下,如果施药者缺乏农药知识,施药行为就会出现随机性和无规律性,施药者的行为大多是不合理的,滥用相同的农药,配比不合理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提高施药者的教育认知水平是从源头上彻底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根本举措。
施药者家庭年收入是其农药施用行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年收入相对较高者,他们具有经济条件可以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和施药技术,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掌握更多正确选择、鉴别农药的能力,并可以根据农药的特性选择正确的施用方法和时间。相反,家庭年总收入相对偏低的农户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经济条件去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知识,他们往往会依照老一辈的种植施药习惯来进行施药作业,缺乏科学的施药和自我保护知识。由此可见,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经济水平等措施可以帮助施药者改变施药行为,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农民对农药安全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他们在施药时的行为。在中国,目前农民对农药危害等信息的认识水平还很不足。加强农药使用培训和宣传是提高农民对农药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技术信息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等应注重培训要侧重于提高农民对农药安全的认识,提高农民对农药说明书的解读能力。定期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宣传国家禁用的农药种类、农药的毒性、农民接触农药的情况;还可以宣传农药使用与农药残留的关系、农药使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环境和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切实鼓励农民严格遵守农药安全施用间隔、农药浓度管理和残余农药的妥善处置等规定。
规范农民信息渠道需要基层政府和涉农组织的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公告、手册等媒体传播病虫害、农药和农业技术信息,让农民获得科学的农业生产信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进阶培训,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不断更新种植知识。同时,鼓励农技人员到农户进行讲解示范,纠正农民不良习惯和不当使用农药的做法,帮助农技人员准确了解当地农民当前的需求和实际问题。此外,要加强对地方农技部门和农机部门的监管,督促他们落实政府政策,加强对农药经营者的监管,引导其规范经营,让农民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施药,以防发生滥用混用的情况。
家庭和生产特征是影响农民农药知识的主要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农民有不同的知识和理解。因此,在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传播农药科学知识时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农户的不同特征进行培训。根据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开展各种针对性的农药科普宣传活动,选取农户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当下热点来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对施药的正确认识。例如,男性对农药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但自身的安全意识较低。因此,对男性农药使用者的培训应着眼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
实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转型国家还是贫困国家都面临着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供给问题。农药的合理使用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出产率,但不合理的农药使用对农产品的安全带来了威胁。随着农药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如何保证农户正确施药,防治土地和大气污染是现阶段农业发展需要攻克的难题。本文围绕影响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特征展开研究,对现阶段国内农户施药所存在的弊端和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施药过程中,施药者的性别、年龄、经济水平等特征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施药行为,对农业生产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基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改变施药弊端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结合施药者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培训,帮助施药者提高认知,改变惯有思维模式,提高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