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整合拓展,品文言之魅力——以三上《司马光》为例

2021-11-23 01:56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小学戴婷婷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司马光文言文言文

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小学 戴婷婷

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选入教材的文本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三年级作为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是否能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否能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产生初步的认识,将对学生后续的文言文学习及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精心研读教材,探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努力探寻适切的文言文教学路径——博“古”通“今”,整合拓展,形成以下思考与教学实践。

一、研文本,把握编排特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编排文言文11课,选取文言文(含片段)共16篇,分别分布在三至六年级共计8册11个单元中。选文具备以下特点。

(1)短小精悍,易于诵读。所选文本皆为节选,最短的只有30字,大多在50字左右,较长的也不过80字左右。

(2)内容浅近平易,富有生活情趣。有的文言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有的内容为劝学,如《囊萤夜读》;有的蕴含哲理,指导儿童成长,如《自相矛盾》。虽为文言文,但与今日儿童之学习、生活密切相连。

(3)体裁丰富多样,能让学生感知全面。选文有各种文体,包括故事、散文、说理文、议论文等,可以让学生对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产生初步的感知。

二、明意图,解锁时空之门

1.为涵养学生语言素养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要学好现代汉语,提升语言素养,需要了解语言发展的历程,而学习文言文就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文言文简洁凝练,语言表达方式独特,如小学阶段首篇文言文《司马光》,全文仅有30个字,却把“破瓮救友”这个故事说得清楚明了,曲折有序。学生在这样的文本样式中能够很好地涵养语言,感受古代语言文化的精妙。

2.为塑造人格魅力

学生透过文本,穿越到古人所在的历史时期,与圣贤对话,能够产生思想的碰撞,了解古人的精神与志向,并以此影响和激励自己。例如,《古人谈读书》一文选取了孔子、朱熹以及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学者对读书的重视程度及思考深度,激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来感受古人的读书方法,并深入思考学习的意义,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根”,教学时,我们还要注重挖掘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精卫填海》一文,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似乎精卫的所作所为都是徒劳无功的;但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精卫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想把东海填平的志向却比沧海还要浩大。因此,文字的背后还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我们能从与文言的相遇中,与古人的思想产生共鸣,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便在孩子们心中萌发。若能将这些文化真正内化,便能培养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寻路径,探索教学策略

1.以今寻古,构建乐学情境

例如,《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首篇文言文,这个故事很多孩子都有所知晓。因此课始,笔者从回顾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开始,引出“司马”这一复姓,接着让学生简单讲述司马光的故事,再相机出示现代文版本和繁体字竖版的文言文,启发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引导发现文言文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繁体字、书写方式、无标点等,并通过比照,不仅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顺势引导学生以“走进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文言文的韵味”开启乐学之旅。

2.层级诵读,感悟文言韵味

初遇文言文,还不知道该如何去读。课后习题给了教师和学生以启示:跟着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因此,笔者以此为抓手,带领学生进行层级诵读。

一读:伙伴朗读,唤醒文字。初读课文,笔者把探索的机会先交给学生。“第一次读文言文,你们有信心把字音读正确吗?”以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请学生进行伙伴互助式朗读,在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的过程中,互纠字音。在伙伴朗读反馈的过程中,通过联系故事内容,读准多音字、后鼻音和通假字的读音,带领学生疏通文本字音。

二读:示范引领,感知“句读(dòu)”。文言文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把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结的地方叫“句”,没有完的地方叫“读”,俗称“断句”。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误读、误解原意。因此,古人十分注重“句读”。例如,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因故事内容学生耳熟能详,故教师不急于示范读,先请学生根据故事的大意,尝试自己画出句子的停顿和节奏。待学生能力所不及,反复研读而不得其解时,教师再进行示范引领。从断句的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读懂句意的大致程度。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学习“停连”,注意声断气不断,声断气连的朗读方法。

三读:熟读成诵,感悟精妙。文言文字少而意足,单音而韵长,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和现代化的趣味性辅助手段,如漫画、图片、动画等帮助儿童自然而然地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笔者将诵读贯穿始终,在指导学生想象故事情境中诵读,看一张张儿童画诵读,看繁体字文本诵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趣味化诵读比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本内容熟记于心了。

3.品味体悟,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追根溯源,趣解姓氏。在《司马光》一文中,“司马”这个复姓十分特殊,虽然从文本内容角度来说,似乎意义不大,但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因此,笔者出示“司”字的甲骨文,引导学生明白右边表示权杖,里面是一张嘴巴,“司”原本是掌管的意思。而“司马”在古代表示掌管军队的长官,曾是个官名,后来逐渐成为姓氏。还可以相机拓展“司空”“司徒”等官名,分别表示掌管工程的长官和掌管土地的长官。

第二,图片对比,形象辨析。《司马光》一文中的“瓮”,文中插图已有呈现,注释中也有所介绍。但学生之前了解到的故事中都是说“砸缸”。因此笔者向学生讲述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马未都先生在其博文《瓮与缸》中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其实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已经能用陶烧制成收口的大陶瓮,而因为陶瓷烧造的技术问题,敞口深腹的大缸完全烧造成功已经是明朝末期了,比收口的大陶瓮要晚两千多年。因此我们常听到“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等成语,却听不到有关缸的成语,并相机出示“瓮”和“缸”的图片,请学生对比辨别,了解到在司马光生活的宋朝,那个盛水的器具,是“瓮”而非“缸”。

第三,联结生活,落实语用。例如,《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中的句式值得引导玩味。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本句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现代文的不同,相机进行趣味的语用训练。通过对文本古义的深入探究,对文言语言形式的训练习得,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不断触摸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感受着文言的无穷魅力。

4.联结延伸,拓宽文言之路

例如,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补充了司马光读书的现代文故事,课后就推荐学生阅读这个故事的文言文版,并启发用本课学到的组词法、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等方法去尝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课后。课内外两个文言文故事正好构成了《破瓮救友》的完整原文。

除此之外,笔者还推荐学生阅读体现“智慧”主题文言文故事,如《曹冲称象》《道边李苦》等,并设计相关的学习单引导学生进行人物比较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基于学情,精心研读教材,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学习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博“古”通“今”,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经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过程;引领学生经历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司马光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