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 刘晓君
经典诵读是指学生围绕一系列经典名著进行朗诵与欣赏,阅读的内容是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学生从经典诵读中学到的知识比从普通的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内容更加深邃且全面。因此,教师应关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古诗词及名著,带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之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与抒发经典中深厚的情感与博大的思想。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习就是学生从文章阅读中获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记忆下来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读书。在带领学生上过几节晨读课之后,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读书时总是喜欢默读,不愿意读出声,这种读书方式不仅没有效率,会使学生动不动就犯困,还会使学生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经典诵读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朗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充分抒发出经典文章中所蕴藏的情感,那一刻,学生就是代表作者本人来阐述与表达。为了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情感抒发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与作者保持在同一维度上,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强调的就是在语文阅读中应尽可能地出声读。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读,学生则跟读,在明确了每一个字的读音之后,学生则能自己读,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起来进行朗读,学生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并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逐渐接近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该诗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在不断朗读中也能朦胧地感受到诗意,此时,教师则带领学生一边分析诗词一边大声朗读。在朗读与解释中,学生眼前开始涌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又在春风中重生,熊熊野火也烧不尽这些顽强的野草。”通过出声朗读,学生感受到诗词中所蕴藏的作者情感,学生也会在读书时学着调整自己的阅读强度与节奏,在朗读中学着表达自己对小草不怕困难、顽强不屈精神的赞叹。带领学生大声读书是开展经典诵读的第一步,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会逐渐习惯通过诵读来学习语文。
经典诵读不只是读出经典文章中的内容,更要从对经典的品读中深刻表现出其中的思想与情感,这才是经典诵读的核心。在带领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对引导学生从经典诵读中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积极通过营造与诗句相符合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开展《秋思》的经典诵读时,教师以读为主线,带领学生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情感。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幅秋日里旅人遥望家乡、书信一封再添笔的场景,以此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在诗歌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进而便可将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表现在自己的声音与语调中。
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时,教师意识到如果仅仅针对学生个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会使课堂缺少一些互动的乐趣,而诵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涉及多个层面。教师不妨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学生可以组织起来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诵,具体可以采用你朗读一句我接一句的朗诵形式,也可以采用本组集体朗诵,各组之间互评的方式来开展竞赛活动。
例如,在朗诵《伯牙绝弦》时,学生在小组内分段展开诵读,并以钟子期死为节点开始分段。通过互动朗诵,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伯牙对子期的深厚情感,并在朗诵中化身成为伯牙与子期,在脑海中想象伯牙琴声的悠扬。在带领学生进行朗诵时,学生会逐渐发现朗诵的乐趣,在互动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朗诵的经验,从聆听同学的朗诵中感受到其情感的融入及语音、语调的控制,从而学会通过有效阅读来充分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加入教师所引导创设的阅读情境中,将于细微之处感知到的作者情感运用到自己的朗诵中,充分展现了阅读中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作者与读者思想与情感交相呼应的效果。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能更好地体会诗书之美,感受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文学价值,并在感悟与诵读中逐步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