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子健,马元琪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弥漫全球,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旅游行业成为受疫情影响的 “ 重灾区 ”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仿真测算基准数据分析,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56%和69%,全年减少9.32亿人次,减收1.18万亿元[1]。阴雨过后终将万物复苏,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恢复经济发展已迫在眉睫。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体旅游产业应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保证 “ 质 ” 与 “ 量 ” 齐头并进,使文体旅游产业早日恢复往日的精彩。
近几年,西北游在国内众多旅游线路中显得格外耀眼,旅游业已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起,就承担着连接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任。雄美壮丽的自然风光、承载千年文化的历史古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河西走廊具备了打造精品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全部条件。在 “ 后疫情 ” 时代,民族体育赛事旅游必将成为河西走廊区域经济复苏的重要环节。
体育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就其性质而言,同属社会文化活动,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从概念来看,体育与旅游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而出现的产物,其发展均有着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2]。从产业类型分析,两者同为第三产业,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服务型产业;从经济效应分析,两者具有资源共融、产业相交、主体相依。在推动河西走廊文体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与体育相依相靠、互利互补,共同承担着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任。
旅游与体育的融合是以康体健身为核心,以观赛、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大众体育娱乐、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康体休闲、健身娱乐、竞赛参与、表演体验、特色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行业类型[3]。就内涵而言,旅游与体育的融合,是两种产业相互的渗透,以各自不同的产业优势相互促进发展。二者以 “ 消费 ” 为核心,从不同方面刺激经济的发展,以 “ 人 ” 为起点向外辐射,从健康、娱乐、休闲各方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民族体育赛事与旅游关系密切,民族体育赛事的发展对 “ 后疫情 ” 时代河西走廊文体旅游产业的重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SWOT分析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4]。通过对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为河西走廊体育赛事旅游发展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2.1.1 地域优势造就民族体育赛事繁荣
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5],是一处长约1000公里,宽近200公里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各国的要道,现下辖地区为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沙漠、草原、雪山、河流……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质地貌在这片土地上都得以体现,雄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为打造民族体育赛事提供了优质的场地资源。大漠探险、草原赛马、雪山滑雪、河流漂流、峡谷骑行、沙漠拉力等等,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依托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环境完美地展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吸引着全世界的爱好者的关注。
2.1.2 民族文化凸显民族体育赛事神秘感
历史上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西方贸易往来的日益加剧,使河西走廊成为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据统计,现今居住在该地区的有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近50个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打造特色民族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民族文化的兴盛为民族体育赛事增添历史痕迹,披上神秘面纱。从人性发展分析,旅游是好奇、神秘、新鲜、刺激的共同载体,如若以 “ 神秘民族文化 ” 为标签打造精品民族体育赛事将是文体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2.2.1 民族体育赛事品牌建设滞后
河西走廊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在改革开放前期发展缓慢,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条件艰苦。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民生活条件虽得以改善,但消费理念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体育产业大规模快速发展,致使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缓慢。虽然河西走廊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举办和参与民族体育赛事的传统,但这些赛事大多都附着于民族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而举行,除了2005年嘉峪关和2010年酒泉举办了甘肃省第六、七两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外,河西走廊地区基本上没有举办过专业的大型民族体育赛事。赛事品牌影响力差,人们关注度低,已成为制约河西走廊民族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的短板。
2.2.2 赛事的组织筹备缺乏专业性
在体育赛事的组织筹备中,赛事的竞赛组织安排和服务保障是决定赛事能否能够成功举办的关键。根据实地调查走访,河西走廊民族体育赛事普遍存在着赛事组织不规范和服务保障不到位的问题。与成熟的体育赛事相比,民族体育赛事大多没有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赛事筹备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除少数专业人员之外,大部分工作人员对比赛规则的理解和运行细节的把握存在严重的不足,在组织分工时会出现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因素是造成民族体育赛事组织混乱的根本原因,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参赛与观赛的积极性。
2.2.3 当地群众对赛事旅游的认识不足
我国不同群体对体育旅游的概念和作用的认知情况普遍存在认识度不高的现象,而且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6]。河西走廊世代生活着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近50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对于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认识各有不同。民族体育赛事是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一种盛会,提高各民族对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认识至关重要。
2.3.1 “ 一带一路 ” 助力民族体育赛事
《 “ 一带一路 ” 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的提出为河西走廊文体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7],推动了民族体育赛事的发展。民族体育赛事旅游使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的融合,为河西走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作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民族体育也定会随着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而再次焕发光芒。
2.3.2 “ 后疫情 ” 时代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
疫情是把双刃剑,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文体旅游业遭受严重打击,虽然一定时期内限定了文体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不仅彰显了国家实力,也提升了国际声誉与地位,迎来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待疫情逐渐消退,中国必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高峰。 “ 后疫情 ” 时代,文体旅游业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民族体育产业中的品牌附加值和高经济回报。
生态环境是民族体育赛事旅游能否发挥其产业优势的关键因素,民族体育赛事往往对比赛场地的自然环境属性要求较高,激烈的比赛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参赛选手汇集于此,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新西兰的皇后镇是世界著名的 “ 探险之都 ” ,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探险和户外运动等体育项目,使体育运动成为皇后镇旅游的焦点,2万人口的小镇,每年接待全世界的游客量超200万,为皇后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河西走廊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特殊的地质环境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8]。近些年,人们盲目发展经济致使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90%左右的天然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的失衡使河西走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民族体育赛事旅游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将难以发挥其产业优势。
河西走廊地处 “ 丝绸之路 ” 中段,东联内地西接新疆,曾是中原与内陆的咽喉要道,如今成为促进国际交流,吸引世界游客的西北旅游胜地。在发展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赛马、射箭、摔跤、叼羊、攀岩等一系列民族体育入手,结合当地民族文化,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选择相应的民族体育项目着力打造特色赛事,以赛事的民族特色吸引游客,积极促成游客、运动员混合式发展。 “ 游客运动化 ” 是体育赛事与旅游结合的最终目标,通过体育赛事感染实现 “ 游客运动化 ” 是体育赛事与旅游结合的最佳效果。
2016年,住建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的目标[9]。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各行各业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民族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也应紧追时代步伐,完成新时期体育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举措。根据河西走廊区域资源要素与产业基础条件,以文化重构为根基,循序渐进的植入、迁移与集聚产业链环,逐渐形成上下联动与横向互补的产业链网,推进民族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与产业特质的深度结合。民族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新型产业发展平台,是集生态环境保护、民族体育活动、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等多种要素融为一体的工程项目。建设符合地域特色、适应民族情怀、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民族体育特色小镇是河西民族体育赛事发展的基石,也是河西文体旅游产业复苏的金钥匙,更是展现魅力河西的一面旗帜。
民族体育赛事旅游是依托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合打造的文体旅游项目,但它并不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简单叠加,要推动河西走廊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整合区域资源协同发展。加强构建区域一体化机制,由政府牵头主导,各行业与相关织积极参与,使区域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发挥区域资源的最大价值,从而满足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需求。同时,民族体育赛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也会催生更长的产业链条和经济效应,为 “ 后疫情 ” 时代河西走廊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的公共健康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疫情期间人们居家生活,禁止一切外出活动,不仅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隐患,也严重的打压了人们文体旅游的消费。然而,随着疫情的逐渐消散,人们对满足身心健康的消费需求将迅速释放,文体旅游产业将重新恢复往日的风采。 “ 后疫情 ” 时代,河西走廊文体旅游产业要未雨绸缪,以 “ 特色资源 ” 为点,以 “ 地缘 ” 为线,以 “ 政策引导 ” 为面,将三重因素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精品民族体育赛事旅游,全力助推河西走廊区域经济的全面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