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花
四川音乐学院体育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21
在中国走进新时代的当下,立德树人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亟需解答的问题。学校武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承的载体,应该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与责任。在深化学校武术教育实践路径的基础上,服务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武术是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武术文化也成为了目前学校教育的重要文化内容。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
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出发,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内涵进行研究,认为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承担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同时,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学校武术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着丰富精神内涵与精湛技术体系的文化系统,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文化认同与身体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作为一种以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中国武术所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身体技艺,而更为重要的是展示和体认一种精神。[2]理应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和手段。[3]武术教育所担负的文化责任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功能,承担着培育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以及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4]
学校武术教育应挖掘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让武术成为厚植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载体。
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武术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了强身健体,还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等。要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要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开展教育,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开展“网络中国节”等系列网络文化活动和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制作推介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动漫等,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推动爱国主义成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培养“与人为善”的仁爱精神,可以培养“尊师重道”的良好品德。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向善,成为有大爱精神的人。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精神,都把德艺双修视为一种高品位的修养。而其行为和修炼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则是以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为基础。仁学和道学的伦理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千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塑造高尚人格,建设文明社会,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起着人类进步的滋润之力。
习武人在修身实践中,也深受道家自然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的道德,是一种以“道法自然”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强调尊道贵德的大宇宙伦理思想,这种真朴自然,少私寡欲,把道德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伦理观念,对习武人也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影响,使真正追求高层次的习武人,对于武德的修养,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做起,而永无止境。其精神境界则更为高尚。
这种境界是善的境界、是美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自律平和,至诚无欺的道德,注重修炼心灵的高层次,注重人品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这种高品位的修养,是伦理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对习武人,而且对当今的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培养人“脚踏实地”的诚实精神,可以“持之以恒”的坚守精神,可以培养“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学校武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是意指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种人生态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武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代表着一种勇猛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有着圆润,和谐的深厚哲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发展。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应重视武术教学的实践过程,重视武术礼仪的挖掘与培养,使学校武术的教育功能落到实处,进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遇敌好似火烧身”的应激反应,可以培养学生应对危险的安全意识;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眼到手到,眼随手转”,可以缓解学生的视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运动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对良好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行如风”的运动,可以纠正学生拖拖拉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武术教育应重视武术精神的教育实践,“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早”,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可以培养学生;“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
武术技击思想的宽厚精神,并不是无人性立场,是非不分,对于横行霸道,欺老凌弱,为非作歹的不道德行为,历代武术大师都倡导并发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侠义精神,表现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并强调武勇以民族观念,民族气节,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准则。反映出习武人的技击思想以仁德为主要精神的价值取向。使武术技击赋予一种“人性向善”,“贵己存身”,“以武会友”的仁学内涵与育人思想。
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粘黏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后发先至”的运动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处世原则。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以礼服人,与人为善”,可以培养学生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校武术教育应该把武德教育摆在首要的位置,[5]将仁、义、信、勇作为学校武德传承的主要内容,这既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使得学校武术教育真正具备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德品质的修炼以及精神气质的培育,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校武术教育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6]
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要贯穿“仗义勇为”的侠义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要倡导“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情操。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认同与奉献精神。
“立德树人”是中国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在传授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将武术精神贯穿在学生的实际行为当中,将武德内化于心。要让学生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知道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使学生能有一个健全的心智、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体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