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 严敏敏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整本书阅读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推动了课内以及课外阅读的结合,在扩大学生阅读量,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语文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发展不理想的情况,就要改变过去的阅读模式,让学生认清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综合阅读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打造高质量的语文阅读课堂。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找准阅读对象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小学语文阅读对象虽然是小学生,但是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对阅读作品的选择也有明显差异性。假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盲目选择阅读作品,会让一些学生因为阅读难度过大而出现阅读障碍,出现抵触阅读的不良情绪,而有的学生则会因为阅读的内容比较浅显,无法满足深入阅读要求。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段差异,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与个人喜好的情况下,为学生精心筛选与推荐整本书阅读材料。例如,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推荐作品时,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绘本材料,如《小猪变形记》《三只小熊》等;针对中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阅读能力,不过心智发育仍然不成熟,于是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寓言、童话、神话等故事,如《安徒生童话》《中国寓言大全》《木偶奇遇记》等,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产生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为了满足学生深度阅读和多样化阅读的需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多元化题材和不同主题的书籍,如《西游记》《草房子》《海底两万里》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确保阅读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下功夫。在传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很多学生因为对整本书阅读欠缺兴趣,常常不会在课下阅读中积极投入,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受到影响,当然也不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教师开始提高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也在积极探究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的方法。教师可以在积极分析学生兴趣爱好的情况下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整本书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考虑到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所写的《故乡》这本小说,确保单篇阅读效果的重要方法,就是把整本书和书籍中选择的文章片段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分析。对此,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立体介绍《故乡》这本书,尤其是呈现30年后闰土和作者见面的场景,用两种形象的强烈反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原著作品的兴趣。学生想要知道的答案可以在原著作品中找到会让学生对阅读整本书产生浓厚兴趣,更会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保证整体阅读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也要追求阅读质量。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由于整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多,不少学生会在阅读中囫囵吞枣,不讲求方式方法,无法有效梳理全文脉络,不仅影响到了阅读质量,还会让学生失去阅读信心。为了让学生真正把阅读变成一种终身事业,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方法上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例如,在拿到一本书之后,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阅读书名、序言、目录以及后记这几个部分,目的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把握全文内容,了解大致思想,梳理文本脉络,让学生对接下来的细节阅读产生期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略读、速读、细读等不同方法进行阅读分析,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陌生字词,运用批注法说明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感受,把阅读变成一种学习享受。
学生的阅读往往是精神发展史,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有终身阅读作为根本支撑力量。受到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小学生想要凭借课堂有限时间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积极阅读整本书,才能增加阅读积累,保证阅读效果。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推荐大量优质的整本书读物,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和思考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爱上读书,把阅读变成一种终身习惯和个人发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