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小学 才旺东知
提问环节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学生思维、调动教学氛围以及深入教学引导的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教育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是当前教育工作需要重点培养的项目内容。阅读活动本身属于一种自我沟通、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工作的内容设计与工作实施上,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群体、材料内容以及教育目标等,合理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设置,采用激发学生主导性的教学方法,使其能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学提问形式主要是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结合特定问题并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思考、材料收集与整合等。
教学提问的形式与种类较多,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不同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向等进行选择性应用。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其首要目标是更好地阐释课文内容、语句含义以及情感特点等,整个过程具有较为强烈的目的性、功利性,对学生的内在培养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学生能掌握的主要为阅读题的解答技巧。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背景下,内在素养教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学科教学环节,除了需要进行基本的理论内容教学以外,教师还需要基于学生内在素养教育,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使其能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素质教育。“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此处的“学习”也可理解为“阅读”,而“阅读”本身就属于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树立、习惯养成以及兴趣激发的关键时期,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教学工作实施上,需要采取恰当、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确保学生能在较好的教学引导模式下,逐步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
教学提问中注重悬念设计的核心环节为问题的选取与材料的选取,前者能通过悬念性的设计,使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参与相关方面的学习活动,后者主要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资料,使学生能从自身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出发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
例如,在《牛郎织女》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在学生进入阅读阶段前,教师提前给出材料情节中的高潮部分,结局部分与设问相结合,使学生能通过悬念式提问进行材料方面的阅读。该提问设计形式并不是全程引导学生进行材料方面的阅读,而是给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部分,如情节推动、翻转的关键部分,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心,由此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进行较好的引导。
阅读活动最终的目的在于内在素养方面的提升,即思维能力、文字艺术鉴赏能力、共情能力以及价值观念树立等方面。从当前教学工作中的阅读兴趣培养工作上看,教学提问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结合阅读材料的本身进行探讨,学生能在问题探究与论证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内在素质培养。在以往的教学提问形式中,一般基于阅读材料的内容、艺术手法以及语句含义等方面进行问题设计,学生能展开联想的部分较少,思维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该方面的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问题设置的延展性,即尊重并调动学生在思维上的联想能力,使其在结合自身理解、兴趣爱好以及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研究。赋予学生想象上的自由,使其乐于参与阅读活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阅读指导工作的实施质量。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描述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教师可结合材料的基本故事脉络进行问题上的创新,如:唐僧师徒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进行取经。以此使学生在基于教材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想象力,对阅读材料进行创新性解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另一方面,能使其敢于进行辨析。该种提问模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而言,能通过神话题材的阅读材料吸引学生进行阅读,并尊重与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在原本的阅读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阅读兴趣。
在现阶段的阅读兴趣培养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提问形式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趣味性,确保学生能在结合问题的基础上被其吸引,从而逐步提升阅读兴趣培养工作的实施成效。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选取,确保内容具有吸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