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 卞红艳
“阅读是阅读者的阅读。”透析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论断,我们可以感知到语文阅读具有两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和“体验性”。换句话说,在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类型的阅读教学,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阅读实践,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构建“善教乐学”下的阅读活动模式呢?这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重大实践课题。
众所周知,以“图表形式、各类数据、标点符号、课文注释”之类的信息内容,属于“非连续性”状态下的一种阅读资源,是语文阅读活动中不容忽视且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相应的这类阅读资源。它们或是对相关内容进行说明,或是对重点内容予以强调,或是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或是以“空白”现象隐形存在形式。以《爬天都峰》为例,文中写道:“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省略号”为抓手,引领小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与之相应的“拓展与延伸”活动,既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又能在生活涵养中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主题的学习与理解——“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人物的形象与语言、情感与行为等,往往是反映主题思想的关键元素。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并加强体悟,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能有效地激发课堂学习情趣,更是引领他们“趋向真善美,远离假恶丑”的优质平台和主要手段。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课文在开头与第五自然段进行了景物描写,通过“景物照应”来反映人物情感——“祖国河山无比美丽,岂容日寇在这片土地上践踏”;通过“游泳与脱险”相照应,反映小雨来本领高强,为他的“英雄行为”做好铺垫;还有“识字课本”的照应——在夜校里跟教师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与第四部分鲜血滴在识字课本上。旨在强调小雨来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是“爱祖国、爱家乡”。如此阅读,切实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特点。
在文艺作品中,景物描写是抒情达意的有效依托和必要映衬,而人物情感的抒发才是作者(或编者)内在心声的集中体现。还是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课文从开头到整个第一部分,首先对“还乡河”以及“许多芦苇、芦花”的景物描写;接着描写了每到夏天,小雨来和许多小朋友在还乡河里快乐游泳的情境;然后,描写了小雨来不怕耍水危险,不顾太阳晒得黝黑发亮,冒着被妈妈打的风险,还是倔强地“跳河游泳”。所有这些,一方面在于聚焦情境镜头和活动场面,让读者从中看到一个“活泼调皮、聪明机智、本领高强”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体现了小雨来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物思想情感。有了这种简单朴素的思想基础,待到时机成熟时,才会自然升华到“热爱祖国”这个更高层面,既符合客观实际,又符合人物思想成长规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深刻地揭示了“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对说理性、教育性较强的语篇阅读,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教育理念——“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如此而为,既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学习心态,又能引领学生更好地求取“真知”并学做“真人”,进而不断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例如,激励并引导儿童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自我收集并学会处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善于把“阅读”与“学、思、做、悟”相结合,以不断增强自我阅读的意识与行为。例如,对《落花生》中的做人道理,对《猎人海力布》中的自我牺牲现象,对《慈母情深》中体现的至爱亲情,引导小学生在相互辩论中深化感知。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生本学主、循序渐进”指导思想,善于通过如上所说的“语文阅读与综合实践”相统一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教、学、用”中熟能生巧,把小学生引向善读乐思的良好阅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