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芹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大徐小学 安徽 亳州 23600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对学生的培养,在课程安排时多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然后进行总结,教学中的互动较少,学生的语文思维被限制,这样就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有效对话的策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得到思想的表达和思维的激发,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建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德国著名学者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对话目标的预设、生成应该以人为本,以师、生、文本间的共同参与为核心,充分体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学习氛围,使阅读的经验得到交流,以达到对话教学的最佳效果。有效的对话教学必须站在学生的审美层面上和人文主义的高度上,在平淡有味的对话中,准确定位对话目标,运用目标规划的对话式调整法,精心挖掘对话资源,让静态、有限的预设性目标和动态、无限的生成性目标在教与学中实现,是语文老师教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语文对话教学最本真的回归。
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鸟的天堂》一课,预设的对话目标之一可以是:抓住和利用文本的“文化细节”,谈谈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把握课文的层次。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叙述脉络潜心会文,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的层次表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学生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不仅分析准确而且创意无限:用语言文字叙述的,用图画作品描绘的,用音乐歌曲表达的……静态、有限的“三维”预设目标,恰到好处地通过课堂的精彩对话产生动态、无限的生成。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学会了本课生字词,细细品味,渐渐升华,感受了“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实现“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领悟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生与文本中蕴含的真、善、美零距离对话,与作家巴金跨时空对话得到了延伸和拓展、深化和突破。阅读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在其乐融融的阅读对话中,以具有共鸣的问题为话题,有了课堂支撑力,预设和生成辩证统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索阅读教学新样态有了着力点,才能提升对话的品质,达成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
巧妙创设对话情境,是建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感悟、内化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话欲望,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文似看山不喜平”,逐渐成为一种教学形态的对话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表演情境、再现课文情境等。创设有效的“对话场”,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融入思考与探究中,杜绝机械僵化的对话套路,实现平等对话;不仅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对话热情,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深化,同时使学生的知识能够互补,还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使课堂成为学生论坛,引领课堂对话走向深度。
例如,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作为对话情景的创设者,教师迅速找准教学切入点:课文中每一次的幻景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教师分为四次提出要求,学生会顺着教师的诱导跟着文本一步一步伸展开去,在感受美好的幻象体验幸福的同时,强烈反衬残酷的现实面临痛苦的情境: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哪些幻景?学生百感交集这个凄美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在那个贫富悬殊的社会多么苍白无力,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感受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通过“幻景与现实”情境的创设,填补创作空白,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情,将朗读与感悟并行推进。在教师导好交流方向、调好对话节奏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在迸发思维的火花的阅读对话中,师生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被解构。这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依赖情感催化,实施师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让学生动得有深度,尽情释放心灵的光辉。在创造性的阅读对话的整合中,以高阶思维为路径,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智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是多方的平等的,通过对话,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也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对话要想起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就要围绕主题,是学生基于对文章的理解,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表达出的内容。教师既要让出对话的主导权,又要引导学生使用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