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研究

2021-11-23 00:18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类体育事业学术期刊

鲍 婷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时代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质量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国际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1]。学术期刊加强国际传播,能够助力我国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中国特色文化。体育类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动态、展现体育理论研究成果、凝聚体育发展智慧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日益繁荣,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蓬勃发展。体育是世界通用语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但能够促进期刊本身及体育学科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推进我国体育文化“走出去”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等,主要从价值意义、时代机遇及发展策略方面研究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以期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借鉴。

1 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价值意义

1.1 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

体育类学术期刊承载着构建体育学术发展平台、促进体育学科繁荣发展、支撑体育科研人才成长的重要任务。“一个学科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关键就是要看其学科方向凝练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认识是否到位”[2]。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能够通过加强与世界顶尖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研人员以及相关出版单位的联系及合作,从更加宏观的国际视野了解全球体育学术期刊办刊动态、体育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反哺我国自身体育学科建设,促进我国体育学科创新发展。

1.2 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在相互交流和博弈的过程中,除了主体的政治联系、经济联系外,也受到价值、理念、观念等潜移默化的文化因素影响,这其中就涉及到国际话语权问题。“国际话语权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而成的综合表现能力,通过话语这种中介物转换而成的一种力量关系,形成不同领域上的相对权力优势”[3]。由此也可以引申得出体育国际话语权的要素,既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发展要素,也包括体育学术、体育传媒、体育文化等要素。要实现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平等对话,必须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加强学术成果国际传播、提高体育学术影响力、在国际上构建和壮大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是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1.3 促进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互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全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升温,认知程度也逐步加深。体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体育走上世界舞台,外界对于中国体育发展、体育文化、体育故事有了更为迫切的了解愿望,同时,承载着“中国梦”的“体育强国梦”也亟需进行学术阐释并向世界传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能够通过传播这一核心功能,促进双向的交流和互动,增进中外体育文化的融通和互鉴。

2 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时代机遇

2.1 体育事业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体育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事业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体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4],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事业的繁荣以及时代价值的日益凸显,体育事业发展定位和目标的进一步提升,为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大有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国际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强大的后盾和保障。

2.2 相关政策的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

在我国日益拓展对外交往、积极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同世界各国重要的人文交流内容,体育学术期刊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从宏观的体育发展层面来看,体育本身就是重要的外交手段,因此体育类学术期刊天然也具有国际传播的优势。《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就提出要不断提高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要加强科研攻关工作,建立面向全球的体育科研、医疗、康复等科学训练专业人才招募合作平台。同时,从文化出版的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丝路书香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国家层面的政策,都为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互联网+”进一步拓展传播方式

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具有即时性、多样性、互动性等多维特点,因此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到达了新的高度,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也更加高效和便捷。目前,依托数据库强化期刊传播已经成为学术期刊互联网传播的主流,以中国知网为例,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目前收录了近4万种学术期刊,陆续发行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1500多个机构用户使用。截至2020年,中国知网共收录体育类学术期刊51本,成为体育类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3 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提升策略

3.1 刊载内容的国际化

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应涵盖“引进来”“走出去”“联合做”三大方面,因此在最重要、最基础的刊载内容选择上,也要围绕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一是注重刊载国内优秀研究成果。从国际化的要求考量,这些成果可偏重于我国学者对于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例如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关注的重点,研究疫情背景下体育居家健身的开展、线下+线上体育运动方式的拓展、体育赛事的创新性开展、体育产业的复苏等问题,具有全球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是立足本土,但兼具国际关注、国际视野、国际关怀的选题,例如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其中体育扶贫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中国特色的体育扶贫能够为其他国家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梳理。二是注重刊载国外优秀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要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启示性,要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自2011年起设置了“俄罗斯体育理论与实践”专栏,每期选登俄罗斯《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点文章,采用译文搭配专家点评的刊登方式,丰富了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路径。2019年,《体育与科学》刊登了德国史学家Behringer教授的学术访谈,其所著的《运动通史——从古希腊到罗马》一书曾在国内体育史学界引发了广泛的兴趣和激烈的讨论。三是注重刊载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碰撞,有益于产生新的学术火花和学术观点,同时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包容共生、合作共赢。

3.2 出版语言的国际化

现阶段,英语仍然是国际学术交流中运用最广泛的语言,英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具有天然优势,影响力也最大,因此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出版语言的国际化上,仍要优先注重英文,并且提升英文语言使用的专业性。一是有条件的期刊单位,在出版中文刊的同时,推出高质量的英文期刊,主动与国际接轨。目前,上海体育学院出版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成都体育学院出版的《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界专业的英文类刊物。其中,创刊于2012年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填补了我国大陆英文体育学术期刊的空白,通过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编委、国际化的稿源和出版模式、加强组稿约稿等方式,刊物水平持续提升,2014年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二是依托中文期刊推进双语出版,先期可以每期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双语出版,之后逐步过渡到每期全刊文章的双语出版。2016年,中国知网推出了《中国精品学术期刊双语出版数据库》,目标是双语对照出版200种左右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该工程得到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专业的团队、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手段,为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双语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是在尚达不到出版英文刊和双语出版的条件下,完善中文刊论文题目、论文摘要等关键内容的英文翻译。目前我国16本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都有完备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等信息,但是存在英文翻译水平不高、翻译不准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升英文编辑的专业能力,在英文编辑的人选上,偏重于选择既有体育专业背景又有英语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

3.4 交流合作的国际化

在稳步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积极打造英文刊、丰富中文刊英文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发展定位、优势学科资源及人才资源等条件,主动加强国际交流,构建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也是促进体育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重要方面。一是依托刊物的出版,建立国际化的编委团队,拓展国际作者、读者群体,与国外受众群体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例如上述的3本专业英文刊物,都有国际化的编委团队,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为例,其从创刊之初就对编委的选择十分慎重,围绕办刊宗旨,锁定重点刊物,在世界范围内甄选合适的专家、学者,在第2届编委会的39位编委中,近80%是来自体育发达国家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编委包括美国体育科学院院士、欧美体育院校知名教授,SCI收录期刊的主编、编委以及国内“长江学者”等[5]。二是与国际专业的学术期刊团体、体育学术团体、体育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例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是我国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体育科技学术社会团体,有着丰富的国际学术资源,与国外相应体育学术组织建立了积极的双边交流关系,2017年学会成立了期刊委员会,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应积极依托学会的平台和资源,加强国际传播。三是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业、同学科专家学者的交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并适时承办和主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例如2019年国际体育产业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汇聚了海内外体育产业学者与政企体育领域实践者,共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推动国内外体育产业交流与合作,《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为会议提供了学术支持[6]。

3.4 传播渠道的国际化

媒介运载信息传播越快、信息流量越大、传播越远,信息流速就越高,信息影响力的发挥就越有效,因此在信息时代,要尤为注重利用好新型媒介,助力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一是与国际上专业的出版机构、出版平台加强合作,例如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爱思唯尔(Elsevier)等出版集团,SCI、EI、ISTP、SSCI等引文数据库以及Digg、Reddit、Citeulike等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平台。《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就充分依托了Elsevier和科技医学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平台,并且被SCI/SSCI收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作为中国创办的第一本运动医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于2019年正式出版,创刊号就在ScienceDirect数据库上线,目前已被Embase、Scopus收录,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与国内相关机构的合作。纸质刊方面,可以加强与图书海外发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升期刊的国际发行量。网络化传播平台方面,一方面利用好中国知网等国际化的中国本土数据库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构建英文官网和英文版的投稿系统等,积极推进双语出版,加强国际传播;另一方面,依托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打造双语传播的平台,吸引更多国际用户的关注。

猜你喜欢
体育类体育事业学术期刊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中职学校开展体育类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