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校 杨彬彬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有没有得到生长,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得到学习力的训练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整体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我们呼唤关注学生学习力发展的课堂,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得到学习力的训练和发展,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力培养的主阵地,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什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到底包含什么?到底要采取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促进小学生学习力的生长?我想,只要能看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概括力、思维力、理解力、朗读力、习作力、表达力等方面有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训练和发展,就可以算是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生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看到学生学习力的生长,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优质的。如果在一节课中,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力的进步,那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劣质的。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最终还是看学生到底有没有进步,学习力有没有生长。因此,教师要努力设计好课堂教学中各个板块的教学,研究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聚焦学生学习力的生长,努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力生长的主阵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力生长的软着陆,看到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应该时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设计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板块式、任务式的对话模块,促进学生发展。
有这样一个教“概括”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学生概括力的发展和提升。一位教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让学生回答怎样概括小标题。随即让学生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概括训练。当学生说出“趣谈《水浒传》”时,教师随即进行板书。再让学生说出其他几件事,学生能顺利说出“笑谈水浒传”“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几件事,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第一件事能否换成四个字,既美观又上下一致。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学生概括出“笑谈水浒”。多好的一次概括力的训练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积极对话,积极思考,概括小标题的能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训练,概括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提升。又如,教师在教《少年闰土》时,引导学生概括出闰土给文中的“我”讲了哪些新鲜事?学生一开始说“捕鸟”等,该教师进行师生对话,启发引导学生关注:“闰土都是在什么地方做的什么事?”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很容易就概括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看鱼”这四件事。这样的对话训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力得到了一次明显的生长。
还有一位教师教“朗读”的例子,同样让我们看到学生朗读力的提升。这位教师在教学生朗读时,关注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循循善诱,进行启发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扶助之下,朗读能力得到了生长。例如,这位教师在《桥》这篇课文中关于“洪水”的朗读指导非常到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洪水”这一问题进行对话,启发学生紧紧扣住“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狞笑”“蹿上来”“放肆地舔着”这些关键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建构、补白,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层层递进式的朗读中逐步体会到洪水的凶猛无情,体会出老支书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扎实有效的对话训练中得到了提升,学生学习力明显获得了生长。
学生理解时难免遇到困难,有的教师不知该怎么办,有的教师就很聪明,适时呈现一些链接的资料,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使其理解力得到了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让学生体会“碰壁”的深层含义,链接一段资料,讲到了鲁迅当时所处的危险环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碰壁”的深层含义。有教师在教古诗《示儿》时链接了一段资料,出示当时北宋、南宋的地图做比较,学生在教师的对话引导之下,明白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更好地理解了诗意,领悟到诗人的悲痛之情,理解力得到了一次生长。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理解力得到了训练,学习力也得到了发展。
有的课堂采用从扶到放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例如,有教师在教《牛和鹅》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写批注,读课文中的批注,学习写批注的方法和注意点,然后让学生学着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读课文进行批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批注能力得到了训练,学习力得到了发展。这样用大量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实践的课堂,体现了“从扶到放”的学习过程。学生用当堂学到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训练,学习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学贵有疑,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之上,这样才会让学习有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能在学生的疑惑处、挑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力才会得到发展。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选择这样的几件事来写鲁迅先生呢?”学生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之后明白了表现人物形象要选取典型事例,在这些典型事例中才能进一步看出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优秀品质。因此,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长。在每节课之前,还要注重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在有针对性的指导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在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中,能看到学生学习力的生长。教师不是一味地教,而是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让学生真正的学,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有的课堂只看到教师生硬地给,不是学生主动地学,缺乏学习的过程。有的教师怕学生学不好,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教给学生,在这儿讲一些在那儿练一些,讲什么练什么一直牵着学生在走,舍不得放手,学生学得累,教师也教得累,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力能生长吗?例如,有教师在教《少年闰土》时,一直舍不得放手,一直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就不能教给学生一些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吗?放手总比一直抓在自己手里好啊,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力才会生长。况且,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将学生抓在手里不肯放手,时间一长,学生有依赖,就会产生学习惰性,又从何谈起什么学习力的生长呢?
有教师在教学中怕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积极主动,就想出很多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滥发奖品,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看学生是积极活跃的,但学生的思维真的被调动起来了吗?哪怕教师的问题是低端的,没有任何思辨性的,也有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力得到训练和发展了吗?值得深思。
我们只有在充分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学习力的生长,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之后,才会真正做到让学生得到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得到扎实训练,学生素养才会得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地方,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