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将话语引入语言翻译领域为人们认识翻译现象和开展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话语研究的角度出发,太极拳的对外翻译不仅是太极拳文字转换的语言活动,更是参与意义建构、表达利益诉求的话语实践。在话语建构的过程中,太极拳外宣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话语主导权,既能传达话语诉求,又能被目标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在后现代主义学者福柯、巴赫金等人看来,话语被认为是社会实践的语言,它通过一定的规则决定着认识行为的形式与内容,具有建构世界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话语中蕴含着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蕴涵着权力关系,另一方面,权力的实现生成于阐释意义、传播文化和表达诉求的语言或言语话语[1]。在这种关系下,权力成了话语的目标,话语变成了获得、展示、运用权力的手段,两者的结合形成了权力话语,话语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就是话语权[2]。换言之,谁来建构话语,谁就拥有权力,获得支配他人、改变社会关系的话语权。
从上述分析来看,虽然话语权具有“权利”和“权力”的双重属性,但核心范畴是“权力”而非“权利”。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翻译话语权的核心也在于“权力”,即太极拳译文的话语影响和话语诉求,其实质是通过“中国话语”对外展示太极拳的思想文化,途径是将太极拳的价值理念和知识智慧转换成国外受众可以普遍接受的话语形式。掌握对外翻译话语权,才可以借助“中国话语”言说太极拳故事,保证太极拳话语要素准确传递,有效地展开文化交流。
话语秩序是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秩序在话语层面的反映。以往研究表明,太极拳的对外译介面临着来自语言、文化和传播等层面的诸多问题。但从话语研究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又与话语因素密切相关。为此,认清国际话语空间中制约太极拳话语发展的因素,积极引导和构建良好的话语秩序,有利于太极拳话语在与西方话语的博弈中获得话语主动权。福柯指出,话语的生成受到一些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这些安排话语秩序的程序有三组:外部程序、内部程序和话语持有者的规范。控制话语的程序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话语的限制和规范[3]。
话语不仅表达人们的欲望,而且本身构成了欲望和权力斗争的对象。福柯在外部程序中主要探讨了禁止的言语,疯狂的区分和真理意志。真理意志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愈加明显,因为它日渐加强对其他两种的同化,修正前述两方面内容,同时给它们提供基础。真理的标准,决定了哪些话语可以流传以及流传的方式。持不同“真理观”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从自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出发,为他国的文化加上标签。与基于科学范式的西方武技不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辩证性的思维方式和整体性的审美情趣。受此影响,太极拳逐渐形成了以启发、暗示、点亮为特点的“诠释性”话语,表现为以超越表征展现一种东方的生存方式,构建了东方生活方式特有的“真理性”。正是由于中西真理差异的存在,如果割裂太极拳与中国语境的联系,必然会使太极拳陷入文化失语的尴尬境地。
话语内部存在着控制话语分类、排序和分配原则的程序,规约了话语的等级,翻译话语同样如此。就太极拳翻译而言,太极拳源语文本是主要话语,太极拳译文在译入语中属于次要文本。由于主要文本在译入语中处于“缺席”的状态,太极拳译文必须代替原文,在译入语的语言生态环境下,透过译入语来言说主要文本默默表述的东西。
在语符转换过程中,话语规范可被视作太极拳文本再情景化表达时所需遵循的翻译规范。在译入语环境下,译介早期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次要文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因而具体规范时常存在缺失。虽然言说主要文本是翻译的主要目的,对原文的忠实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着话语的衍散。但由于角色的转换,次要文本总要借助译文得以重现,使翻译文本不断进行衍生、延续、变化或者评论,可读性规范逐渐占据上风,不得不为平衡接受效果而对原文意义或形式做出某种改变。因此,话语秩序在忠实性和可接受性的两端不断摇摆。
对话语进行限制的第三条原则是决定话语的应用条件,该原则指出了情景对话语建构的影响,即合适语境的重要性。在外宣翻译中,不能单就语言谈翻译。我们更需要考虑认知语境的差异,了解国外受众对中国太极拳文化信息的需求,了解他们对太极拳语言和文化的疑问,避免交际中的误解。
以动作名称为例,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形象思维,动作富于意象和想象,注重以形喻势,对照之下,西方技击运动在命名动作时遵循逻辑思维,注重准确性的写实风格。如果仅强调文字层面的对应,忽略言说体系和认知语境的改变,就会导致意义和功能上的隔阂,难以实现语言文化层面的弥合。译出的文字表面上读起来像是英语,但在深层结构上,过于笼统模糊的意象会使意义失真,难以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当今社会,有什么样的话语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话语秩序,成为翻译生产、消费和接受的外在环境,影响着译语话语的构建。在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日趋激烈的国际语境下,既有真理标准、对话工具和语境规则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为避免话语权孱弱所导致的话语消解和话语贫困,我们应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规范、话语反馈等方面主动思考太极拳译文发展的建构策略。
翻译话语的主体是翻译话语的生产者,也就是关于“谁来译”的问题。早期的太极拳译介主体主要为旅居海外的华人练习者和西方学者,目的是应用于教学实践或满足个人的研究兴趣。随着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大陆学者的研究与实践稳步增加,译介与研究相辅相成。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太极拳译界中缺乏领军人物,中西译者之间缺乏互动,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常见。此外,很多译者把太极拳翻译作为自己的“副业”而不是事业,缺乏持续的关注和创新的动力。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译介主体的选择不容忽视,以往研究表明,单纯依靠本土译者的模式或单纯依靠汉学家的模式各自存在不足[4]。鉴于此,比较可取的做法是摸索“中西合译”的翻译模式,即本土译者与国外译者发挥各自所长,合作翻译,前者熟谙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更了解太极拳的话语特征,后者则熟谙英语语言文化,更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与阅读习惯。这种取长补短的模式有利于在译前的文本选择、翻译决策、译后的决策、编辑、出版、传播等环节,寻求双方最大程度的支持[5],共同架起“跨越差异”的桥梁,实现文化间的有效传播,真正推动中国太极拳“走进去”。
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是内在统一的,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反映了太极拳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太极拳的话语体系构成了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由此可见,话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构建,在翻译场域中通过思想的构建与传播来表达话语的客观真理性。
太极拳话语体系拥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文化修养和道德教化,归结为一种技近乎道的自我追求,散发着“和谐”、“尚中”、“尚柔”等价值理念[6]。为此,我们需凝练太极拳的思想内涵,丰富话语的内涵建设,宏观把握太极拳的生命观、伦理观与世界观,在话语生产中整合太极拳的知识和智慧,转化为系统完整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太极拳基本概念及其认知图式进行思维表达,全面传播太极拳的体育理念和人文思想,避免因体系凌乱、观念陈旧而导致的话语输出乏力。例如,在太极拳和谐思想、辩证思维等话语理念的对外译介中,应寻找东西方话语间的共通性,回应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实现太极拳“技、理、道”三个维度的共同传播。
术语规范是话语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宣翻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太极拳术语的翻译规范,肩负着传播太极拳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和推进太极拳国际化的重要职责。太极拳术语包括标识各流派技法和养生功法等的表层语言,涵盖太极拳门规、套路规定等的中层语言,以及反映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的深层语言。术语作为太极拳语言的核心与灵魂,既是地方性话语印迹的代表,又是太极拳文化演变和推广的重要依据。
由于不同语种在社会经济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差异,太极拳术语的概念缺位、名同实异情况屡见不鲜,加之太极拳术语独特的人文性与丰富的互文性,使其难以在多语种间寻找确切的指称,建立起直接的对应关系。鉴于此,推动太极拳“地方性”术语走向“普遍化”是一个逐步规范、趋于统一的过程[7],既要体现术语的原生性色彩,使太极拳的术语体系具备权威性和一致性,也要考虑多元化,妥善处理中外术语之间的竞争与融会。换言之,前者以太极拳术语的概念和形式为基础,重在记录和保留太极拳的“地方性”印记,后者面向太极拳对外推广的“普遍性”话语目标,重在话语符号跨文化重塑的有效性。两者相辅相成,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举例来说,“劲”可以被翻译为jin和energy,与后者相比,前者更能准确表达该术语的内涵,突出太极拳的异域色彩。
话语反馈关注的是话语的接受效果。毫无效果的话语,就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就是没有话语权的表现。太极拳的对外译介不仅是太极拳的表达过程,更要保证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被接受和肯定,将太极拳译文看作是对译语形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改善太极拳话语在译文中的生存状态。因此,话语呈现的方式,关乎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和广泛性。相对于西方话语,太极拳的话语方式受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虽然其话语表达方式在现代语境中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对于国外受众而言,供他们认识和理解的话语方式存在差异,文化语境也并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受众对话语的心理期待和语言期待,克服语符转换过程中的陷阱和障碍。
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是东方人文理念与人文体育混合的一种范式,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对外翻译太极拳,要紧紧把握话语权的主动,在文化传播与交际适应两个维度推动话语的有效传播,满足太极拳话语的表达诉求和接受诉求。
鉴于此,本文认为在文化维度应采用深度翻译的话语策略,在直译和音译的基础上,通过阐释和评注的方式对太极拳的文化信息进行补充说明,提供语境背景,减小跨文化误读,让目标读者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例如,在翻译“听劲”、“化劲”、“发劲”、“懂劲”等专业术语时,可以在字面翻译的基础上,对其所指做一番解释说明,以“懂劲”为例,可先翻译为understanding jin,然后补充上“The ability to sense your partner’s intention as soon as he or she touches you.Push hands allows you to sense where your partner intends to direct his or her energy against you.Again,you can only achieve this if you are truly relaxed”[8],使读者更好了解太极推手动作的劲法要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表达和增添,加强或肯定现有的语境假设。例如,Taiji comes from wuji(infinity);from it springs yin and yang(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译文在阴、阳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无极”概念的补充进一步解释了太极的理念,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
在传播维度,采用交际翻译,就是要探索有效的意义表达和话语链接方式,采用意译的方法,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实现语言信息的顺畅沟通,提高译文的接受效果。例如,“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可以处理为The heart(xin)is the commander,the qi the flag,the waist(yao)the banner.其中,既有对“心”和“腰”的直译和音译,又有对“令、旗、纛”的顺应性选择,便于目标语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灵活的表述和适当的简化,把原文转化成目标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获得国外受众的接受。例如,将“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翻译为“on the inside,make firm the spirit;on the outside,show peaceful ease”,译文保持了原文的并列结构,用朴素简练的语言讲明了内外兼修的习练精髓,达到有效的沟通效果。
太极拳对外翻译活动是多维度的一场话语竞争。把握太极拳话语的主导,消解国际话语秩序中的不利因素,用中国话语解读和表达中国太极拳文化,这是应对话语危机、准确译介太极拳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对太极拳话语保持自信和自觉,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太极拳翻译话语,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发声和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