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的品牌工作,助力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关工人助力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呈现出特色之美。
用品牌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特色品牌为民族教育增加更多亮点
着力打造教育基地,是各地关工委打造工作品牌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去年,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为他们颁发了“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牌匾,这所小学正式成为湖北省第二个由中国关工委授予的教育示范基地。
在恩施州的巴东县,全县有九处已挂上“巴东县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匾牌,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搭建了平台。在宣恩县,他们通过持续打造少年榜样示范品牌,树立了青少年榜样。去年,该县万寨乡孙孝妮被评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并荣获全国“特别关注孝心少年”。此外,鹤峰县着力打造少年儿童心理关爱品牌,探索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新方法;建始县打造“薪传计划”学子心理健康辅导品牌,他们还在疫情期间,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共青团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委员会,通过线上心理辅导讲座,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生活、学习心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是中国关工委打造的集引导教育、辅助知识、展示才华、学习交流为一体的品牌活动,每年活动的主题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或重大节庆,根据适合青少年自身特点规划部署的,为青少年学知识、增才干提供了一个平台。恩施州各级关工委经过精心选拔,组织学校教师和关工委五老在编写学习读本、撰写文稿、练习演讲等方面对青少年给予指导,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活动、接受教育、展示才华,并从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受益。这些工作品牌为恩施州关工委关爱下一代事业带来了积极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在吉林省关工委的全力指导和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关工委创建了多个工作品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如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三旗、三史”革命传统教育;“国门见证”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六互”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等,都成为延边州关工委工作的品牌和亮点。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各级关工委始终坚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努力提升群众工作质效,将“老干部工作室”建在基层村(社区)一线,面对面向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8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由五老古力加汗·阿斯木主要负责的惠远镇央布拉克村“桑榆情工作室”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已成为央布拉克村五老发挥作用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关工委主任张少康一行到融水苗族自治县调研关心下一代工作,鼓励学生们传承民族文化
五老古力加汗·阿斯木在“桑榆情工作室”向孩子们做宣讲
传承教育让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关工委把“拾起农耕记忆,传递祖辈勤俭”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德育教育、劳动实践相结合。通过认识农具、了解农具并亲手参与适当的农耕实践,让学生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感受农耕文化“勤劳、服务、创造”的精神,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珍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果的来之不易。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体验劳动最光荣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需要尊重与传承保护。各级关工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目的是通过传承民族文化,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关工委在组织五老推进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由县民族局牵头组织“老专家”力量编写《融水民族文化简易读本》教材,免费发放给全县中、小学生;融水中学编写的《苗苑学风》、县民族中学编写《芦笙魂》和《德育案例》、县民族小学编写的《融水民族小学诵读本》等校本教材进入课堂,作为学校德育课程专用教材使用。很多学校将吹芦笙,踩堂舞,唱苗、侗、瑶等山歌,苗锦制作、刺绣、竹竿舞、踩高跷等项目列入学生课外活动内容,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有力推进民族文化在学校中开花结果。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除了全国闻名的吹唢呐、傩戏、地戏外,还有土家歌谣、土家舞蹈、土家愿戏等。镇远县关工委瞄准民族文化特色作为切入点,“五老”成员以采风的方式,深入到尚寨土家老艺人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勉励土家老艺人,将民间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确保土家文化瑰宝声声不息、发扬光大。为了让民间文化不被遗失,五老成员还详细做好记录和编辑,把土家民族民间文化72 种唢呐调、7 首土家歌谣、3 首土家舞蹈、17 首傩戏、6 首愿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到镇远县关工委主编的《苍松佑春苗》一书当中,力所能及地为尚寨土家民间文化架起一座桥梁。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学生接受农耕文化熏陶
为了让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旗关工委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者民间艺人为学生讲授“苇莲子”制作、巴尔虎传统刺绣、巴尔虎传统缝补针线基本技能、通古斯鄂温克传统“编制”技能、认识巴尔虎“萨满服饰”、通古斯鄂温克传统“郝道车”、听民间传统故事等,使学生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感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开设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素质教育课程,编辑了《巴尔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读本;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授课或现场表演,着力培养一批民间艺术小艺人;与旗文化部门联合举办本地专兼职教师非遗项目培训班,提高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方面的专业素质;利用“师生舞台”“草原之声”“文化遗产日”“周末大家乐”等品牌活动举办学生非遗展演;组织学生体验牧区生活、了解牧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将巴尔虎草原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传统手工艺等纳入到教学活动,通过多渠道挖掘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把地方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
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活动,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释放孩子的活力,培养了孩子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将孩子们紧紧凝聚到了一起。
编后:团结奋进,续写民族地区关爱篇章
民族地区关工委和广大五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关工委工作蓬勃发展,成绩斐然。
本期,我们将少数民族地区关工委近些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从各地提供的素材和稿件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关工人在民族地区所倾注的深厚情感。在他们的倾情奉献和辛勤耕耘下,民族地区关工委工作呈现出喜人态势。同时,我们也遗憾于短短十几页的特稿篇章,难以全面深入地呈现他们丰富多彩的事迹和斐然的成绩。
在我们的报道和总结中,第一部分——团结之歌,主要是呈现关工人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第二部分——繁荣之路,重点是介绍关工委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成就;第三部分——特色之美,侧重于关工人如何通过品牌工作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编辑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各地关工委在百忙当中为我们提供的各类素材和稿件,仍是我们今后报道的依据。正是诸位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让关心下一代的伟大事业在这片沃土中,开出如此绚丽多彩的团结之花!
春华秋实,关工人肩负着使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