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的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工人用关爱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让美丽乡村走向繁荣之路。
用关爱之光照耀民族繁荣富强之路
青少年是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家乡的希望所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关工委多年来聚焦困境青少年需求,将教育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扶困助学,全力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凉山自治州各级关工委(以下简称凉山州关工委)组织累计为生活困难青少年提供生活救助7000 余次,投入关爱资金 300 余万元,还提供了价值100 余万元的生活用品、衣物、被褥等物资。州委领导亲自参与,州关工委会同民政等部门下沉调研、召开座谈会、提交调研报告,促成“爱心助孤行动”实施,推动财政加大投入,为全州1.67 万名特殊困难儿童落实“低保+财政救助”生活保障政策。
凉山州关工委在工作中,深入实施“同一苍穹助孤助学”“众强奖学金”“华远达助学”等项目,筹集资金300 余万元,帮助2000 余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西昌、甘洛等县市关工委广募社会资金,实施“扶苗工程”“树元爱心助学”等助学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00 余万元,资助各阶段贫困学生3000余名。他们还争取了省关工委支持,先后帮助11 所学校和幼教点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青少年电子阅览室10 个。组织1000 余名在职干部和五老志愿者参与了控辍保学工作,与相关部门一起化解销号失辍学生6.2 万名。
凉山州昭觉县火普村孩子在课间兴高采烈做游戏
黔东南州关工委农村组到从江县翠里乡农村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指导农村青年开展中药材种植
技能培训,倾力助推青少年发展
近些年,在省关工委的支持下,凉山州关工委组织培训青年幼儿教师534 名,培训青年养殖能手150 名。全州各级关工委组织帮助协调500余名初中毕业生进入州内外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动员100 余名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组建科技服务团(组)35 个,举办培训班100 余期,培训农村青年6000 余人,面对面指导青年农民5 万余人次。会理、会东、宁南等县动员五老与贫困村结对,担任驻村工作队顾问,培养农村青年致富能人100 余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关工委结合自治州气候条件、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产业扶贫效果好、辐射带动作用大、农民欢迎收益多的要求,重点围绕蔬菜、有机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组织农村青年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基层农技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人员、精准扶贫户开展农村青年科技培训,积极推进科技示范服务基地项目建设。邀请省级农业专家“问诊把脉”,高质量指导关工委农村科技培训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农村青年科技二传手和致富带头人到地缘相近、资源相似、产业相同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村(合作社)交流取经,有效地带动了一批农村青年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以下简称翠里民族乡)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在助推文化振兴、产业兴旺工作中的传承作用,为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承作用,教导青少年从热爱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到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乡党委政府的主导开发,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助推农村文化产业兴旺。五老们还充分发挥在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中的模范作用。由五老带头,通过自身的威望和影响,以言传身教培养农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陈德熙:心系各民族青年创业者的“老辈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关工委
五老陈德熙与青少年在一起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穿着朴素,布鞋棉衣,时常戴着一顶布帽;他行走如风,穿越在乡间田野、村寨农户中。他,就是钻研了一辈子的畜牧,并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仍奋战在凉山乡村振兴第一线、心系青年创业者的“五老”志愿者,被大家尊称为“老辈子”的陈德熙。
一生只为大凉山的畜牧业
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陈老,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从事畜牧事业。他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德昌县畜牧局局长,又到县政协副主席、担任县畜牧领导小组副组长,都没有离开过畜牧事业。在岗38年来,他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畜牧生产及其管理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德昌县畜牧业走向了由分散型小规模饲养向集约化饲养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形成了生态型、科技型和效益型循环经济模式,传统畜牧业逐渐走向了现代畜牧业。
离开工作岗位后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德昌县关工委五老志愿者队伍,并成为县五老志愿者科技组组长,带领县五老志愿者科技组成员先后深入到茨达镇、宽裕镇、王所镇、德州镇等乡镇调研,撰写了《关于当前我县生猪生产的调查报告》《林下养鸡,大有作为》《关于林地、果园生态养鸡的调查报告》等调研文章,得到德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各乡镇广泛推广。
一心只为各民族青年发展致富产业
十多年来,陈老主动肩负起培养帮助青年发展畜牧产业致富奔小康的重任。依托县关工委搭建的平台,他为青少年成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他利用自己多年从事畜牧工作的优势,积极拓展培养青年干事创业的有效渠道,先后为德昌培养了许多年轻有为的猪、羊、鸡养殖专业户,使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干事创业、带头致富的途径。
说起他们,陈老总是一脸的欣慰与自豪,“青少年才是祖国的希望,年轻人才出社会,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这种时候,作为我们老一辈,能用自己的经验在关键时候帮他们一把、扶他们一程,就是我们应该做的。畜牧事业,我研究了一辈子,我也要用它一辈子,让它造福更多的青年创业者”。
陈德熙老人为了大凉山的畜牧事业、为了德昌的各民族青年创业者,无私奉献、甘洒余晖。正是这样的陈老,深受各族乡民们的爱戴,人们就像称呼自家亲人一样的称呼他“陈老辈子”。
五老助力农牧区青年创业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关工委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关工委(以下简称海西州关工委)围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采取灵活的措施,凝聚力量,在五老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培训、带动青年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挥五老顾问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为充分发挥好五老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织退休干部年限短、政治威望高、基层经验多、扶贫政策清、身体素质好的五老担任“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顾问”,与农牧区贫困村(社)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主动与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对接,并灵活采取“现场座谈、参观考察、志愿服务、主题党日、视频会议”等形式,邀请老同志讲发展变化、谈真知灼见、说真切感受,讲好海西故事,点赞脱贫成就、建言乡村振兴,通过思想上“引”、经验上“传”、工作上“帮”、作风上“带”,巩固提升好在党建、教育、健康、法治、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扶贫成果。同时,引导离退休干部开展“我为乡村振兴献计”“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等活动,持续对脱贫摘帽村从科学普及、技术指导、产业培育等方面进行指导,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牧区群众致富能力。
利用科技培训平台 助力青年创业
海西州在扶贫扶智上精准发力,把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为基层关工委的重要任务,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和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有用人才。
海西州关工委副主任呼和巴拉看望慰问州高级中学高一贫困学生马兰花
他们借助浙江对口援青平台,依托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海西州创业培训基地,对高校毕业生、城乡创业青年等各类人员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为青年自主创业和稳定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组织全州农牧区青年参加团省委举办的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开展“青创10 万+”创业培训暨青海省农牧区创业致富青年“领头雁”、东西部扶贫协作、海西州农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海西州青年创业精英能力提升等培训班,累计培训800 余人;积极推进“十点百地”工程,吸引涵盖互联网、新媒体、新型农业等多个初创企业入驻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060 万元以上,累计带动青年就业328 人;开展“青春创业扶贫行动”,累计放贷100 笔,共计2646 万元,带动贫困地区青年就业338 人,累计发放金融扶持计划贷款108 笔4258 万,带动贫困地区青年就业500人。在开展的“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中,海西州的三木吉等2 名“双带”青年分别受到中国关工委表彰。
用苗乡传统产业带头致富的关工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关工委 覃占波 古丈县关工委 田金晶
茶乡致富第一人:龙献文
龙献文(左)与乡亲在一起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龙献文被称为古丈毛尖“第一人”。作为村里土生土长的苗族老大哥,他不仅是村里的关工委主任,还担任着村党总支书记、古丈牛角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重要职务。
早在8年前,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就已盈余分配几十万元,获评为“湖南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代表。
多年来,在县关工委指导下,他实行党建引领,采用党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金融模式,带领全村努力发展有机茶叶、苗寨乡村旅游产业和生态养殖、苗族餐饮产业,开发建成牛角山10800 亩生态茶园,年产1000 吨茶厂、7 家形象店,产品获有机茶认证、出口产品原产地保护证书,获得多种国省级荣誉,绿、红、黑茶3 大系列108 个单品畅销全国。
在古丈,他是最早用古丈毛尖做红茶并成功的第一人;在牛角山,他口碑最好,是带领全村致富的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之下,牛角山茶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湖南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毛坪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本人也获评为“省劳动模范”、“2014年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4 湖南茶叶“十大新闻人物”、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
“最美苗乡姑娘”:谭艳林
谭艳林(右)在给乡亲示范编织技术
2010年,苗族姑娘谭艳林在石羔街道办事处领导和街道关工委的帮助下,回乡创办“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为青年残疾人、留守儿童家长、贫困户家庭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主要生产湘西民间传统编织工艺品。
如今已经担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石羔街道办事处关工委副主任的她,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创业,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她的企业拥有员工1221 人,开发出500 多种新产品,年总产值达4000 余万元,利润600 余万元。产品80%出口,销往欧美、中东、东亚、南亚,曾在法国巴黎博览会被抢购一空。
2014年,谭艳林被评为“湖南省最美苗乡姑娘”; 2016年,她创办的“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先后获得“湘西州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企业”、“湘西州创建十百千工程示范企业”、“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湖南省“创新春”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7年,企业荣获“湖南省就业扶贫基地”、“巾帼巧手创业基地”、“全国就业扶贫基地”;2018年10月,谭艳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2020年10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2020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