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恒
课前思考: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灵活处理教材,以学生所熟悉的动画形象“熊二”作为课引子,通过贴图和猜动物学号紧密相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片段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1.课前引入(播放熊出没主题曲“我还有点小糊涂”):
师:同学们,这音乐熟悉吗?
生:熟悉。
师展示熊二图,问:这动物是谁?
生:熊二。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
(口诀接龙,奖励同学们2个动物。)
师: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学号,我们一起来看看:7、14、21。
3.找规律。
师:观察这三个学号是怎么排列的?
生:每次加7。
师:7加7等于几?(14),14里面有几个7?(2个),14加7等于几?(21),那21里面有几个7?(3个)
师:老师再送你们一个动物,猜猜看,这个动物的学号是多少?
生:28。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1加7等于28。
师:那28里面有几个7?
生:4个7。
我们一起来看看。(翻开学号28)
师:继续让你们往下猜剩下的3个动物的学号,你能猜出来吗?
生说师贴,剩余3个动物的学号:35 42 49。
师: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这些学号都和哪个数有关?
生:7。
板书:7。
师要求学生对着学号说出1个7是7,2个7是14……。
生说师板书:1个7,2个7,3个7……7个7。
师:如果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口诀,你肯定能猜出来今天我们要学习……
生: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
思考与感悟:课前复习1-6的乘法口诀,通过奖励动物和猜它们的学号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7的乘法口诀的原型——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实现情感和认知层面的双赢。
【片段二】自主探索,在联系比较中学习
过渡:根据以前我们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推出7的乘法口诀出来。
1.编7的乘法口诀。
(1)学生尝试编7的乘法口诀;(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3)投影展示学生所编口诀,并明确每句口诀的来源。师在黑板上板书口诀及相应的乘法算式。(4)读一读、记一记;
2.找口诀之间的规律。
问: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
生: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7。
师:如果从上往下观察,得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依次增加7。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依次减少7。
师:“你认为哪几句口诀比较容易记?哪几句口诀又比较难记呢?”
生1:我认为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容易记。
生2:我觉得六七四十二比较难记。
师:如果在记口诀的时候,这句六七四十二忘掉了,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1:可以从五七三十五里面加7。
生2:还可以从七七四十九里面减1个7。
思考与感悟:通过开展个人自编口诀,全班汇报口诀的数学活动,7的乘法口诀学习,充分体验了数学成果。其中设计了如果忘了其中一句口诀“六七四十二”,你有什么办法?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口诀之间的规律,在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加强记忆。
【片段三】优化练习,让课堂充满“生活味”
说明: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和数字7有关。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
猜谜语:屏幕出示: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蚜虫怕见它,棉花最欢迎。
生(抢答):七星瓢虫。
师:你知道七星瓢虫有什么特点吗?
生:身上有7个黑点。
师:1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那2个,4个七星瓢虫有几个黑点呢?
生:2×7=14(个)4×7=28(个)
出示5个后,
师:“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吗?”
生1:5个七星瓢虫有几个黑点呢?
生2:5×7=35(个)
说明:7是一个神秘的数字,我国古代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考与感悟:练习这一环节,内容上我设计了社会生活、数学、人文等多个方面。素材都来自学生喜闻乐见的常识,体现了实效性、针对性及學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