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聊聊刘宇昆

2021-11-22 12:31钟睿一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体作家

钟睿一

05:00

记得五年前《三体》获雨果奖的时候,我在中文网站上搜索“刘宇昆”这个名字,搜到的全是“以一己之力把《三体》推向世界的人”这样的通稿。如今,中文网站对刘宇昆的介绍已经丰富了许多,大家对他的认识不再限于《三体》英文译者这个身份,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开始自发搜罗他的作品。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刘宇昆是星云奖、雨果奖双奖获奖作家,后来还知道他得过轨迹将和世界奇幻奖,但早年并不知道这些奖项的分量,所以他在我眼里也没什么大神光环。而且,他很难说得上是个形象鲜明的作家。他的个人介绍一般以“作家,律师,译者,软件工程师”开头,这么多身份,似乎什么都会一点。要给他贴个标签实在不容易。

个人形象没那么鲜明,一般就只能老老实实靠作品说话了。阿西莫夫有壮阔夺目的想象力,阿瑟·克拉克用凌厉冷峻文字逼读者思考;近一点的,道格拉斯·亚当斯借着幽默感让人们窥探他的智慧。这些人被我们记住,因为他们将各自的风格发挥到极致,为后人立起丰碑。然而看看刘宇昆的作品,依然是什么都有,温情的,硬核的,深刻的,荒诞的,意识流的;战争,废土,架空,远未来,中国风,蒸汽朋克……基本上市面上出现过的门类他都能写,别说统一风格了,套用一句形容川菜的话,那就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04:00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点,如果读他作品读得够多,就会觉察到贯穿所有故事的相似的思维方式——比如他喜欢把科幻/奇幻设定当成思想实验,又比如他从不在故事里过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不会硬塞给读者——但这种东西太隐蔽了,不是铁杆书迷很难发现。正如许多食客一听到“川菜”就只知道辣一样,如今,许多人提到“刘宇昆”,哪怕是铁杆书迷,除了一句“牛逼”之外也很难想到更具体、更恰当的形容。什么丝绸朋克,什么双奖作者,说出来不顺口也不够唬人。想拉个朋友入坑,吹牛逼都吹得弱弱的。

他的知名度,实在应该拉高几个等级才对。很快我们就要推出他的两本短篇集《狩猎愉快》和《转生接口》。到时候,“著名华裔作家”的宣传词肯定是跑不掉的。但这个“名”究竟具体应该是什么,就让我从这一期选登的八个短篇入手,和大家浅浅琢磨一下。

03:00

时间比较紧了,咱们从最基本的聊起吧。刘宇昆喜欢波士顿,他曾在多篇访谈里表达过对这座城市的喜爱。这很正常,大家都会对自己念大学的地方有一定感情。但普通人和作家的区别就在这儿体现出来了,他可以大笔一挥,把自己热爱的地方变成废墟,写成《从生命摇篮发来的报道:隐士——马萨诸塞海的四十八个小时》——看看这纪实文学一样的标题,不看作者,你可能真以为马萨诸塞州被海水淹了。他还着重介绍了哈佛大学的海底遗址,俨然一座文明的墓碑。让你深深体会到一个作家,在启用造物主技能之后可以做得多绝。

刘宇昆在哈佛大学取得了三个学位,分别是文学、计算机科学和法学。所以我们有时会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律政元素,还能学到一点软件工程方面的零碎知识。这类故事虽然在类别上属于科幻,但读起来特别真实,像我们这一期选登的《偶像》和《思念与祈祷》,在幻想的基础上都有丰富的细节做支撑。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想象力超群,还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做过一些数据预测模型——他是有这个“前科”的,灵感不够了就做点迷你AI来激发灵感。这对我一个普通文科生來说简直无法想象。但大概要成为刘宇昆,必须学会大脑的灵活切换。

02:00

当然,一个拥有这样大脑的人并不会炫耀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相反,这样的人仿佛都知道要谦卑。我猜《灰兔,红马,黑豹》就有这种意识的一点点影子。在文明毁灭之后的废土世界(你没看错,废土文他也能写),大部分人类艰难求生,少数幸运儿喝下一种叫“启示之酒”的东西,就能变成动物,一步登天。降级成了升级,退化变成进化。这么颠覆性的设定,在他笔下却显得很平常,仿佛他根本不想给读者冲击,最多让故事多一层可供回味的乐趣。

留白、点到即止,这也是刘宇昆几乎所有作品的共同点。大概当一个人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之后,他的选择往往变得内化而不是外放。特别像他这样,中西方两个世界都见过,都有透彻的理解,如果外放,能说的可就太多了,足够开博客、当发言人、去世界各地演讲,介绍中国文化。

但从《狩猎愉快》到《隐娘》、从《七个生日》到《转生接口》,能看出来他并不打算迎合西方对“神秘东方”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理解范围内小心编排中国元素。同时他也不介意将西式思维融入自己的故事,融入得坦坦荡荡,既不褒奖也不随意贬损。见得多没有让他变得浮躁,相反,冷眼旁观的态度在他身上似乎更明显了。

01:00

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要感受这种偏冷的风格,去读《麦克斯韦之妖》就行了。一般中国作者写二战时期的日本皇军,都只需要浅浅几笔,大家就可以秒懂,写得太具体反而让读者难受。但刘宇昆不同,他的第一批读者都来自英语国家,大多数人对日本侵华的暴行是选择性无视的。面对这样的读者群,一位华裔作者可以控诉,可以声泪俱下。但刘宇昆不愿意——他也有不愿意的能力,现实主义被他玩成了一把寒气逼人的手术刀,刀刀切中要害,这又准又狠的笔法直接让我想起鲁迅。

许多杂志媒体把刘宇昆称为“沟通中西方科幻的桥梁”。我觉得这样说没错,但他绝不是那种四处奔走发声的沟通者,他首先是个讲故事的人——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他在故事里讲了什么,让大家视他为桥梁?no,no,no,我觉得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他拒绝了什么,让中西方读者同时服气?如上文所说,写中国元素而拒绝讨好,写日本皇军而拒绝催泪,明明能写,却拒绝这样写。类似的蛛丝马迹还有很多,说不定大家一边享受故事,一边也会发现一二。

00:00

时间到。大家应该发现我已经放弃给他贴标签了吧?关于他实在有太多可以聊的,要做出《五分钟了解刘宇昆》这样的视频,或者写出《一篇文章读懂刘宇昆》这样的营销文,根本不可能全面。他的身份、他的作品更像一部单元剧,无法串成电影。但保证每一个单元都有盐有味,值得我们咂摸。在筹备这期专辑的时候,刘宇昆曾对我说:“希望读者只看故事,我这个作者没什么有趣的。”作为编辑,我不好反驳“不!你很有趣”。不过他说得对,趣味都藏在故事里,希望大家喜欢这一期的八个故事。

猜你喜欢
三体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与21三体综合征关系的探讨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