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初探

2021-11-22 01:58沈晓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8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模块

沈晓军

[摘           要]  从职业信念的培养、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三方面探讨了丰润职教机电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和在实施中的几点具体措施,并对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三教”改革等理念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    键   词]  职业素养;机电专业;产教融合;“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8-0164-02

职业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一系列行为的总和,其中职业素养是内涵,而一个个的行为则是外在表象。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尤其对于从事中职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而言,更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各个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并且就学校层面而言,也要做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同时还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的实际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出适合当地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结合我校机电专业的实际,从职业信念的培养、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三方面来探讨机电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职业信念的培养

对于我校机电专业学生职业信念的培养,完全依托于当地产业结构这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个人的职业人生规划是有迹可循的,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信心。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看不到希望,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出现了厌学的现象。基于学生的这种现状,学生职业信念的培养无从谈起。基于这种状况,只有让学生看到希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可以去谈职业信念的培养。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教学角度来说,知识要起点低、小步走。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中职学校的知识自己是可以学会的,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另外,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在入学时就进行了專业的选择。这就比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早进行了人生规划(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要等到具体选科时才进行人生的规划)。中职的学生在进行人生规划时,会更多地受到家庭的影响。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入学年龄偏低(中职学生入学年龄普遍为15周岁左右),家长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往往过多介入。但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选择这个专业进行报考,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当中有从事机电专业相关工作的人。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有一种专业的亲近感,对相应的专业理念和工作场景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家里就有工厂,对机电专业的工作环境相当熟悉。所以,完全可以借助这种优势对学生开展职业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自豪感;也可以聘请机电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以信心和希望,让学生清楚自己也可以从中职走向成功。

二、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企业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首要标准就是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硬。如果学生的知识技能不过硬,那么所有的工作都将是白费。

对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而言,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另一部分是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待人接物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此以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为例讨论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好像与机电专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致使有的学生不愿学、不爱学。但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处理各种文档和报表。特别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表现为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每一门课都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一部分,都不可或缺。作为相应的任课教师,要提高站位,从宏观角度看待自己所教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坐井观天”。

企业招聘员工,除了重视员工的综合工作能力外,其实更重视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如果员工不能胜任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这名员工是无意义的。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各门课程相互配合的结果,对于开始的所有课程不能厚此薄彼。比如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当中,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认识,那就是认为文化课知识不重要,专业课知识重要,从而出现对文化课知识的轻视,而只注重学习专业课知识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需要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原则,每一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各门课程的重要性,从专业课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课的教学,比如数学课的教学与机电专业电工课的教学之间的关系。部分中职学生的数学课是“瘸腿儿”,对数学课是极不愿意学的,但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所有电类专业课的基础,不能因为数学课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课就不予以重视。若对数学课不够重视,某种程度上讲,电类的相关专业课也是学不好的。所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专业课和其他各门课的紧密配合。

三、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行为习惯,是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首要因素和最直接要素。在这里企业和学校却有一对很深的矛盾存在。企业招聘员工,目的在于让员工完成相应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是很难容忍员工犯错的。而对于学校而言,目的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对于学校的培养过程来说,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并且从教育过程角度考虑,学校也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

对于这一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矛盾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或者说是对于学生教育的不同阶段而已。而要调和这一矛盾,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要充分促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使学校的教学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要贴近实际,充分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贴近生产,不能使教学与工作岗位相脱离。要体现教学过程是工作过程的演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从而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总的来说,对于机电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依托,以“三教”改革为手段,以“三全育人”为目标的一个综合实施过程。

对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来说,就是依托当地产业结构优势,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学校着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优秀毕业生,使学生在学校学有所得,参加工作后使学生觉得学有所成。而企业在这种模式下所招聘的员工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优秀员工。还有就是在教学工作中,为了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来为教学服务,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

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就要真正落实“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首先,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不再单纯地在教室讲授理论知识,要成为既能在企业工作岗位参加实际生产,又有相关专业理论知識的复合型教师。这样,教师既可以紧贴实际生产进行教学,又可以教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教材要打破原来的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编排模式。教材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或专业课的性质,以模块化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工作手册或活页式教材为表现形式,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对于模块化教学或活页式教材,在划分模块和规划活页内容时要做整体的考虑,不能为了模块而模块,为了活页而活页。这也就是说,针对模块的设定,要重组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原来课本的内容,是按照原有知识的结构进行安排的,特别是知识的先后顺序,一定会与设定的模块不协调。那么,在进行教学模块内容的设定时,就要完全打破原有课本的结构,根据所设定的模块重组教学内容。对于全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所教课程设置的要求,设置若干个不同的模块来支撑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基于这个理念,教师在进行模块的设定时要有全局观、整体观,对所有的教学模块进行通盘考虑。接下来是有关教法的问题。关于教法,要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PPT,一个教师讲,一群学生听。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教学主体。要实现这个理念,就必须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反复学习,从而加强学习效果。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仅就个人的一点认识谈了几点策略,观点还很不成熟。但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和探讨,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当然,在这些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加以调整,从而使相应的策略和环节更加适合我校的实际。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课模块
矿山机电运输中的隐患及防范措施探讨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汽车机电技术维修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英语笔记
机电商报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同心共筑“机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