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钰 薛学财
3月,《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月,《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兼与施昌东同志商榷》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12月,《浅谈美与善的关系——与方平同志商榷》发表于《文学评论》第6期。
5月,《试析王船山的情景论》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4月,《试评近年来的美学论争——兼谈自然美》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1月,与张云鹏合著《试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的方法》发表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5月,与张云鹏合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与新方法的关系》发表于《江汉论坛》第6期。
5月,与陶东风合著《首次全国性文艺心理学研讨会纪要》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3期。
7月,首部专著《艺术直觉研究》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10月,与张云鹏合著《文学接受与文学价值系统》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12月,《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功利主义美学观的几点异同》发表于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东西方文化研究》第2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月,《论艺术直觉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1期。
4月,《艺术活动是人类情感解放的手段》发表于《江汉论坛》第5期。
6月,《艺术接受活动中主体情感模式的双向建构》发表于《求索》第3期。
译作《论西方创作心理学的几种观点》(B.莫尔恰诺夫著)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
《艺术情感与艺术思维方式》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10月,《艺术情感形式化之一途》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
5月,《文学史与文学价值阐释》发表于《求索》第2期。
6月,与陶东风、孙津、黄卓越合作《历史,从将来走向我们——“重写文学史”四人谈》发表于《文艺研究》第3期。
《文学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反思》发表于《文学评論家》第3期。
7月,《艺术家的表情冲动与唤情意识》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5期。
6月,《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精神》发表于《民主与科学》第3期。
12月,《论艺术沉思》发表于《求索》第6期。
1月,与桑思奋共同主编的《诗赋词曲联精鉴辞典》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4月,专著《艺术情感论》作为童庆炳主编“心理美学丛书”之一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7月,专著《美学与人学——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超越》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后被李超杰、边立新主编《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收录评介。
10月,《文学价值观念三题》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12月,《论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发表于《河北学刊》第6期。
3月,《文学的符号、意义与价值》发表于《求索》第1期。
10月,《作为艺术品心理形式的审美意象》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3月,《论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发表于《求索》第1期。
10月,与李珺平合作主编“中华雅风美俗丛书”八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本人专著《魏晋清玄》。2009年,该书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3月,《文学应该“入主”大众文化》发表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第1期。
5月,《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8月,《宋明理学家何以轻视文学》发表于《南方文坛》第4期。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发表于《求索》第4期。
10月,专著《文学价值学引论》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月,《对艺术发生的心理学思考》发表于《河北学刊》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4期全文转载。
2月,《士人的自觉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原始生成》发表于《求索》第1期。
3月,《略论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格类型》发表于《学术月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
4月,《粗俗化与文人心态》发表于《语文建设》第4期。
5月,《士人与自然——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价值观之文化底蕴》发表于《文学评论》第3期。
7月,《重建“为己之学”》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
与童庆炳、赵炎秋、李建盛、郜积意、李山的对谈录《中国文化之艺术精神——在诗与思的交汇处》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月,《“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发表于《求索》第5期。
专著《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发表了陶水平的书评《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读李春青<乌托邦与诗>》。
参与编写的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简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到六章由李春青执笔。
12月,《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生成的主体依据》发表于童庆炳等主编《文化评论:中国当代文化战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2月,《论道学的基本范畴——“心”》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3月,《在人格与诗境相通处——论中国古代诗学的文化心理基础》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9期全文转载。
《论“中”在儒学思想中的核心位置》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
6月,《论儒学体系中的“乐”范畴》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
7月,《主持人的话》发表于《文艺争鸣》第4期。
《走向一种主体论的文化诗学》发表于《文艺争鸣》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11期全文转载。
10月,在西安参加“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浅谈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特点及其阐释方法问题》,后被收入钱中文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月,《论“时”——兼谈儒家处世之灵活性》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7年1期全文转载。
《中国文化诗学论纲——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一种构想》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2期全文转载。
1月,《论“自然”范畴的三层内涵——对一种诗学阐释视角的尝试》发表于《文学评论》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
3月,《论“敬”的历史含义及其多向价值》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7月,与童庆炳、王一川、程正民合著的《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二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由李春青执笔。
1月,《中西互证 古今沟通——谈童庆炳的中国古文论研究》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
4月,《文章與道——试论北宋诗文理论的学术背景及社会心理内涵》发表于陈明主编《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
5月,《论自得——兼谈宋学对宋代诗学的影响》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2期。
《从人学价值到诗学价值——论苏辙“养气说”的深层含蕴》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10期全文转载。
7月,《论涵泳——兼谈道学与宋代诗学的内在联系》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
12月,《在文本与历史之间——重读<西游记>》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6期。
1月,《重读<红楼梦>——对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尝试》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
3月,《“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种基本倾向》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
与王志耕合译布尔加科夫《亘古不灭之光——观察与思辨》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对“循环阅读”批评方式的尝试——重读<三国演义>》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1月,《告别作为“能指”的文艺学研究》发表于《长城》第1期。
与王修华合著《对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点浅见》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5期全文转载。
4月,《蜀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发表于《文学理论学刊》第1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月,《从杨万里到严沧浪——论诗学对宋学精神之拒斥与背离》发表于《求索》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6期全文转载。
3月,《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
4月,与童庆炳、程正民、王一川合著的《马克思与现代美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二、三、五、十二章由李春青执笔。
5月,《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发表于《文艺争鸣》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论文学理论的命名——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反思之一》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7月,《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学科性反思之一》发表于《学术研究》第7期。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发表于《齐鲁学刊》第4期。
8月,《拷问“真实性”——文学理论的学科反思之一》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第4期。
与童庆炳、王一川、陶东风、李珺平、王钦峰合著《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文论笔谈》发表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11期全文转载。
10月,《唐宋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专著《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月,《文化诗学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发表于《文学评论》第6期。
1月,《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对一种恰当的阐释态度的探寻》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7期全文转载。
为成远镜《意境美学》作序,以《〈意境美学〉序》为题发表于《娄底师专学报》第1期。
2月,《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題》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6期全文转载。
5月,《“作者”的生成》发表于《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月,《老调重弹: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理论学科基本问题的反思之一》发表于张晶、杜寒风主编《文艺学的走向与阐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月,《简论“诗亡”与“<春秋>作”之关系——从一个侧面看先秦儒家士人的话语建构工程》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1期。
5月,《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关于新世纪文学理论生长点的思考》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8期全文转载。
11月,《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发表于《齐鲁学刊》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转载。
12月,参加“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北京2003学术前沿论坛”,提交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
1月,《论道家学说与先秦士人心态之关系》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3月,《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后被《中国文学年鉴2005》收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5期全文转载。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5月,《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发表于《河北学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8期全文转载。
《儒学“独尊”之原因新探》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
8月,《文学理论的中介性与合法性》发表于《汕头大学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3期全文转载。
《论毛、郑<诗>学“正变”说之合理性——兼谈西周中叶文化空间的变化与诗歌功能的转变>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3期。
9月,《谈谈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发表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文学理论?》发表于《人文杂志》第5期。
11月,《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设》发表于《求是学刊》第6期。[此文后收录于杜桂萍主编《视界与方法:中国文学研究十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月,出席“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北京2004学术前沿论坛”,提交论文《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
1月,专著《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励耘学刊》文学卷2005年第2辑发表了李茂民书评《中国文化诗学的可能境界和学术意义——评李春青先生的<诗与意识形态>》,《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发表了耿波书评《在开阔激荡处把握诗的意蕴——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读后》。
《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多维解读》发表于《文学评论》第1期。
3月,《谈谈文学理论知识论模式的转型问题》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10期全文转载。
4月,《论当代中国文艺学建设中的古典文论之维》发表于《励耘学刊》(文学卷)第1期。
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月,《文学经典面临挑战》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7月,《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11期全文转载。
《谈文学理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发表于《文艺争鸣》第4期。后被张未民等主编《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收录。
与李壮鹰共同主编的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深受欢迎,多次再版。
《<三国演义>的启示——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9月,专著《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6期刊发了闵靖阳的书评《走进“文化诗学”——评李春青的<在文本与历史之间>》。
《谈谈关于历史题材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发表于《人文杂志》第5期。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发表于《学术月刊》第9期。
12月,出席“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北京2005学术前沿论坛”,提交论文《谈谈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
《具有前瞻性的文艺学反思》发表于《文艺报》12月22日。
《关于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出路的思考》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月,为庆祝童庆炳教授七十大寿编辑《手握青苹果——童庆炳教授七十华诞学术纪念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月,教材《文学创作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月,《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反思》发表于《东岳论丛》第1期。
3月,《论理论的贫困与文学理论的危机》被收入张晶主编《交叉与融通——文艺学的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学理论发展趋势》发表于《东方丛刊》(2006年第1辑总第五十五辑)。
《道家哲学美学的系统整合》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后被王充闾等主编《生命价值的创造》(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
《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4月,与桂琳合著《双重生存空间中的欧阳修——兼论欧阳修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第4期。
5月,专著《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此书,《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刊发了张晶的书评《评李春青的<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文化与诗学》2008年第2辑刊发了彭民权的书评《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评李春青教授<在审美与意识形態之间>》。
8月,《儒学现代性问题之反思》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3期。
11月,《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4期全文转载。
《传统的魅力与现实的诉求——从当下语境看儒学的意义》发表于《河北学刊》第6期。
《关于儒学现代意义的几点思考》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2月,《消费社会与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发表于《黑龙江社会科学》第1期。
3月,《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6月,《言说者的变迁——兼谈今日中国知识分子言说之可能性》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第6期。
7月《从贵族审美到大众审美——兼谈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立场问题》发表于《燕赵学术》第1期。此文后被收入张晶、范周主编《当代审美文化新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3月,《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北宋士人的政治诉求及其文学映象》发表于《河北学刊》第2期,后被陶文鹏主编《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收录。
《儒学现代性问题反思》被收入王光明、胡越主编《消费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4月,为张晓梅专著《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版2008年版)作序。
6月,专著《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励耘学刊》2009年第1辑刊发了韩军的书评《中西比较与古典审美文化的现代接通——评李春青先生的新著<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
《为于连一辩——兼谈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释立场与方法问题》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7月,《文学理论:徘徊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
8月,《“异质”文化相遇时难免冲突——在“求真”与“求用”之间》发表于《人民论坛》第15期,后被《决策内参》第四辑《大国的烦恼》(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收录。
10月,《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能途径》发表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略论许筠文论思想要点及其价值》发表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2月,李春青等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刊发了党圣元的书评《评李春青〈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
1月,《中国古代文论两大基本研究路向之反思》发表于《思想战线》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3月,与赵勇合著《反思文艺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之关联——兼谈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方法问题》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4月,《古代文论: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发表于《中华读书报》4月29日。
5月,《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发表于《北方论丛》第3期。
7月,《试论孔子话语系统中的“文”》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4期。
《探求与古人对话的恰当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1期。
8月,《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发表于《人民日报》8月4日。
9月,专著《魏晋清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11月,《试论当代文论话语建构三大路径各自的意义与局限》发表于《美学与艺术评论》第8辑(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9月,主编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新编》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代战略知识分子的当前借鉴》发表于《人民论坛》第25期。
12月,《揭开暧昧日本的面纱》发表于《小康》第12期。
1月,《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发表于《河北学刊》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发表于《思想战线》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3月,《中国文论中“文统”观念的文化渊源》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5月,《<荀子·乐论>与儒家话语建构的文化逻辑》发表于《江海学刊》第3期。
《大众文化的雅与俗》发表于《人民日报》5月13日。
《汉代帝王与文人趣味之形成——以<文心雕龙·时序>为线索》发表于《文学与文化》第2期,于2013年被收入《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
《论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7月,《超越的精神空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30日。
《在讽谏与娱乐之间:“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发表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9月,《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转折》发表于《人文杂志》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0月,《文学理论:从哲学走向历史》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10期。
11月,《“名士”与文人趣味之关联——对两汉文学观念演变的一种解读》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6期。
12月,《论“体”——中国古代文论之运思方式探微》发表于单小曦主编《东方论丛》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同期刊出唐卫萍撰《在当代学术视野下重建中国古典阐释学传统——李春青学术思想述略》。
出席“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文化诗学”的本土化与“中国文化诗学”之建构》的报告,论文后发表于《文艺争鸣》2012年第4期,并收入黄霖、周兴陆主编《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5月,主编的《先秦文艺思想史》(上下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美育学刊》2012年第5期刊发了唐卫萍的书评《<先秦文艺思想史>的“综合性”研究》,《文化与诗学》2013年第1辑刊发了王勉的书评《二重证据,学科交叉——评<先秦文艺思想史>》。
《“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发表于《文学评论》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月,《新疆大学学报》刊出刘长星《中国“文化诗学”的建构与实践——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略》。
《西汉后期主流话语中“文”的含义及其文化意蕴——以<盐铁论>为中心》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8月,《汉代士人心态与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发表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9月,《论子学与“周文”之关联》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2012年第5期。
《论“周文”——中国古代“文”的历史之奠基》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文”之历史——从西周至战国文化精神之演变》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1期。
与史钰合著《徘徊于理论与历史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路径讨论之一》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10月,与史钰合著《依违于“审美”与“文化”之间——当前文学理论研究路径讨论之一》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10期。
11月,《文学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2日。
《论中国古代“鉴赏批评”的形成文艺》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出席“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谈谈文化交流中的“本土化”问题——关于百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建构基本路径的讨论之一》。
3月,《趣味的历史——对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发表于金惠敏主编《差异》第7辑。
4月,与袁晶合著《“形式”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学界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之反思》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第2期。
7月,与史钰合著《一部文气贯通的著作》发表于《中华读书报》7月10日。
《在“文人”与“士大夫”之间——略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身份冲突》发表于《船山学刊》第3期。
9月,《闲情逸致:古代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政治意蕴》发表于《江海学刊》第5期。
《略论“意境说”的理论归属问题——兼談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可能路径》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中国古代“作者”观的生成演变及其文化意味》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月,出席“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关于‘对话精神的中国资源”的学术报告。
2月,《论“文言”与文人》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第34卷第2期。后被李建中、高文强主编《文化关键词研究》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收录。
《探寻语言游戏及其规则的奥秘——刘恪<现代小说语言美学>读后》发表于《中州大学学报》第1期。
《儒家的人格理想及现代意义》发表于王继军主编《启蒙与开放》第7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月,《汉代“论”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味》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汉魏之际“文人”身份冲突及其文学表征》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后被杨耕主编《国学研究:传统与新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收录。
主编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月,《论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与操作路径》发表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后被刘松来、陶水平主编《中外文化诗学研究论集》收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月,《走出“失语”焦虑》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月,专著《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5期刊发了薛学财的书评《文学史、趣味范式与精神史——评李春青先生新著<趣味的历史>》。
《现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反思专题研究》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10期。
《论“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得与失》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10期。
《作为研究视角的“趣味”》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第10期。
10月,出席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中国文论传统的断裂与重建》。论文后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1期。
《从诗歌功能的演变看文人趣味之生成》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
12月,《知识分子的文艺使命》发表于《中国报道》第12期。
《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学习》发表于《中国艺术报》12月22日。
1月,《文学阐释与对话精神》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
2月,专著《在儒学与诗学之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5月,《再议“文质彬彬”》发表于《人民日报》5月5日。
《谁来看 谁来发问 谁来评价》发表于《中国文化报》5月12日。
《“强制阐释”与理论的“有限合理性”》发表于《文学评论》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在趣味与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后学对文艺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之特性的思考》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第1期。
6月,《现代以来中国文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与演变》发表于《中国文学批评》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9月,《古代文论研究中阐释的有效性问题》发表于《文艺争鸣》第9期。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29日。
《关于“对话”精神的中国资源》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1期。
3月,“马工程”教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春青与黄霖、李建中共同担任本教材的首席专家。
《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与“人民”之关系》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24卷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
6月,《关于文学评价标准的思考》发表于《艺术评论》第6期。
《中古美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发表于《中州学刊》第6期。
《创作与评论》刊出赵新《学问的苦索与澄明——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学术思想综论》、刘思宇《中国文化诗学与主体视角——李春青访谈录》。
《谈谈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视角问题》发表于《创作与评论》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月,编著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精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9月,《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24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谈谈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的“综合性视角”》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童老师的“底色”》收录于《木铎千里,童心永在——童庆炳先生追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月,《在“体认”与“默会”之间——论中西文论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趋同》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之后收录于周兴陆主编《传承与开拓——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浅谈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
2月,《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发表于《社会科学文摘》第2期。
3月,与程正民,赵勇合著《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的来路与去向》(专题座谈)发表于《河北学刊》第2期。
《经学文艺思想研究之问题与反思——郑伟《<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读后》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5月,《论人文主义价值诉求与新时期以来文论话语建构之关联》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
《我的“副导师”程正民先生》收入邱运华主编《却话程门立雪时——程正民教授80华诞贺集》。
7月,与党圣元、韩经太、张晶、王秀臣、侯文宜、刘毓庆、郑伟合作《“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笔谈》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论“中国的抒情传统”说之得失——兼谈考量中国文学传统的标准与方法问题》发表于《文学评论》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7年第21期全文转载。
8月,《在形式与政治之间——论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与批评模式之关联》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8期。
《“形式研究的政治视角”专题研究》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8期。
10月,《我与<文学评论>的缘分》收入《<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月,《论中国古代文学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及其阐释学意义》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8卷第1期。
3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刊出赵新、赵雪峰《李春青先生的学思历程述略》。
5月,《文学理论亟待突破的三个问题》发表于《中国文艺评论》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论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6月,《明初文人的认同危机及其诗学表征》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月,《在文艺与人民之间——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发表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第4期。
8月,《论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发表于《社会科学文摘》第8期。
专著《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10月,《论大众知识分子与审美——兼谈当下文学理论建构的主体依据问题》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在“立言”与“立功”之间——刘基的人格理想、学术旨趣与文学思想之关联》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
1月,专著《诗与意识形态》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论先秦儒学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第7期全文转载。
3月,专著《新传统之创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学术轨迹与文化逻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
5月,《论“五四”前后关于文学阐释方式的几种尝试》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建构及其文学表征》发表于《文艺争鸣》第5期。
7月,《在“阐”与“诠”之间——从儒学阐释学到文学阐释学》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0年第1期全文转载。
《在政治與道德之间——论“中”的语义演变及其文化意蕴》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9月,《论文人的“相轻”与“自轻”》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
与李慧合著《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发表于《文艺报》9月16日。
11月,专著《中国诗学:从古典到现代》由黄山书社出版。
《“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评张江的“中国当代阐释学”理论建构》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出席“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论文《“古诗”何以成经典——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思考之一》。论文后发表于《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77期。
12月,专著《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修订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建构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发表于《美学与艺术评论》第2期。
本年,英文专著Chinese Culture Poetry由英国New Classic Press出版公司出版。
1月,《70年来中国文学阐释模式的嬗变及文艺学走向》发表于《河北学刊》第1期。
3月,《走向阐释学的文学理论——40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瞻望》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2期。
《阐释学与文学理论》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2期。
《从意义的二重性看阐释的辩证法》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3期。
5月,《论趣味阐释——兼谈中国古代诗文评的生产性问题》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从“文之美”到“道之美”——论春秋战国之际士人审美趣味之形成))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第1期。
7月,《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9月,英文著作Zhong and Zhongyong in Confucian Classics由德国Palgrave Pivot出版公司出版。
《对章句训诂与心性义理的双重超越——章学诚经典阐释学思想探微》发表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朱熹与中国经典阐释学》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1月,《论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举办李春青教授荣休仪式。
1月,《“文质模式”与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2月,《“中国文学阐释学”建构略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月1日。
《论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发表于《社会科学文摘》第2期。
3月,《论“趣味共同体”——文学阐释的条件与限制》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9月,《论文学阐释的有效性》发表于《文艺研究》第9期。
《在“追问真相”与“意义建构”之间——论阐释的确定性及其他》,发表于《学术研究》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