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摘 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耐力、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耐力、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肺功能指标、运动耐力、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运动耐力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多学科协同护理应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多学科协作护理;运动耐力;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4-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性气流受限。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吸烟、环境污染等原因引起气道狭窄,或引发结构改变,使呼吸气流受到阻碍,患者感觉透不过气或呼吸困难,通常会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1]。常见的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都属于COPD的一种。该种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在常规护理中,通常先对患者实施全面评估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多学科协作护理(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是以现代医学循环理念作为护理基础,对特定疾病采用针对性护理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目前,临床上对该种护理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2]。对此,本研究主要探析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老年COPD患者运动耐力、负性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8.79±2.48)岁;病程1.0~8.0年,平均病程(7.25±0.35)年。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69.09±2.16)岁;病程1.5~8.0年,平均病程(7.06±0.12)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支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对象均符合肝癌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参与本次研究;年龄≥60岁。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或不配合治疗和护理者;存在对本次研究结果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其他疾病者;年龄<60岁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行为管理、步行训练、药物指导等,观察治疗3个月,护理观察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MDT小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护理人员、心理专家及康复师共同组成MDT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开展呼吸内科相关疾病知识培训,包括COPD的临床治疗、护理指南及康复护理等,确保小组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得到不断更新。在多学科协同合作中,将健康教育范围不断扩大,确保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专业治疗与护理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为临床不同科室搭建良好的护理学术交流平台;对COPD相关专业数据做好统计管理,借助多学科协作平台,不断提高专科培训、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2)MDT小组中的医护人员共同对入院的老年COPD患者的身体健康、负性情绪、运动耐力、生存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并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康复训练等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全程参与,同时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3)MDT措施:医护人员共同查房,护理人员对查房过程中医师对患者提出的护理要求和护理重点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主动与医师建立良好的沟通;MDT小组定期进行多学科病例研讨会,小组护理成员应从各自学科对临床护理中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應的解决对策,形成个体化的治疗与护理方案。(4)多学科协作健康宣教:由责任护士为主导,采取群体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对于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开展群体化健康宣教,对于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则应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5)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出院需求做出评估后,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做出合理考量,由MDT小组中的医护人员、心理专家及康复师共同制定出院计划,对患者家庭以及自身的护理能力做出评价,并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
1.4 观察指标
(1)采用综合肺功能仪对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比值进行测定,并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耐力进行评定。(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的负心情绪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3)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对两组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说明生存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FEV1/FVC、6M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EV1/FVC、6MWT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观察组FEV1/FVC水平低于对照组,6MWT远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COPD患者多存在呼吸紊乱、肺功能持续下降等情况,同时运动受限也是老年COPD患者的典型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气体交换障碍、气道受阻、肺部充气过度等原因所致[4]。由于多数COPD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多不愿自主参与运动锻炼,导致运动耐力持续下降,长此以往出现恶性循环。常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更注重专科护理,对患者很难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而MDT实现了多学科交叉互动、协助,由不同科室的专业医护人员协同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5]。
MDT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对COPD患者开展多学科综合性协同干预措施,根据患者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循序渐进的开展运动训练。多学科协作动态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患者肌肉摄氧能力和利用能力,增加患者有氧运动时间,快速排出二氧化碳,促进肺功能的改善。MDT还可加强医护之间的团结协作,确保医护工作得以连续、协调的开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运动耐力及负性情绪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多学科协同护理应用于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并缓解负性情绪,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将多学科协同护理应用于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劉柯兰,庄玉环,徐敏.多学科协作干预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力、负性情绪和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1):93-96.
[2]蒋喜平.跟进式护理对老年慢阻肺伴肌肉萎缩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3):90-93.
[3]张志伟,陈孝平.《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版)解读[J].临床外科杂志,2018.
[4]余慧萍.综合护理干预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2):163-164.
[5]雷璟,张晓薇,李娟,等.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128-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