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11-22 06:00王春霞程显芹马海萍王燕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6500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6500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6500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综合内科6500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洼田针法肌群

王春霞 程显芹 马海萍 王燕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6500;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6500;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 6500;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综合内科6500

吞咽困难为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发病率,约占中风后并发症的30%~40%,表现为咀嚼费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临床多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实施康复治疗,为一种有效的物理疗法,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但其疗程较长,功能恢复比较缓慢[2]。通督调神针法根据“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为理论指导,具有开窍调神、补益脑髓之效,故选其治疗。研究络痹阻不通、血瘀气滞、风痰上扰、气血上逆、风邪入侵导致神明失养、清窍蒙蔽。中风后吞咽困难与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损伤及神经元凋亡有关,神经生长因子(never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均为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保护神经元、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将通督调神针法、专项吞咽功能训练联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从多方面探究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海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前瞻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60例。常规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范围为50~74岁,年龄(60.83±5.23)岁;吞咽困难病程范围为6~30 d,病程(19.20±4.06)d;体质量指数范围为18.30~26.00 kg/m2,体质量指数(22.18±1.41)kg/m2。联合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范围为51~73岁,年龄(61.63±4.96)岁;吞咽困难病程范围为7~28 d,病程(18.45±3.98)d;体质量指数范围为18.4~25.8 kg/m2,体质量指数(22.26±1.48)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衡可比。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喉痹”诊断标准;均为中风后引发的吞咽困难;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伴恶性肿瘤。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常规检查,实施常规治疗、干预,如指导患者休息及基础疾病治疗等。

1.3.1 常规组 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包括舌肌锻炼、颊肌锻炼、咽喉肌锻炼3项。舌肌锻炼:患者使劲将舌头伸出再回缩,伸出舌头时将舌尖使用压舌板压住,舌头左右移动,与压舌板抗力,重复进行4个节拍。颊肌锻炼:尽量将嘴巴张大,再放松,下颌左右移动,再闭嘴鼓腮,将空气快速挤向双侧颊肌,重复进行4个节拍。咽喉肌锻炼:经鼻咽深吸气,闭气约25 s,再缓慢呼气,注意吸气后闭气,再喊“啊”音,然后用力咳嗽,重复进行4个节拍。每天1次,每次30 min,治疗4周。

1.3.2 联合组 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专项吞咽功能训练同常规组,通督调神针法选风府、神道、水沟、大椎、神庭、百会,选取穴位处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针灸针直刺风府、神道、大椎15~20 mm,水沟穴以斜向鼻中隔针刺,采用提插手法,患者流泪为度;神庭、百会采取向后平刺15~20 mm,高频捻转约30 s,以存在酸胀感为度,再边捻边提缓慢出针。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4周。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消失,洼田饮水试验为Ⅰ级;有效: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洼田饮水试验为Ⅱ级;无效: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洼田饮水试验仍为Ⅲ~Ⅴ级。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1)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Disorder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cale,SWAL-QOL)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按照等级Ⅰ、Ⅱ、Ⅲ、Ⅳ、Ⅴ级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8分,分值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SWAL-QOL包括饮食恐惧、吞咽负担、食物选择、进食时间、语言交流、心理健康、进食意愿、社会功能、疲惫、吞咽症状频率、睡眠等方面,分值为55~220分,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 差[5]。(3)比 较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表 面 肌 电 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指标,包括平均振幅值(average amplitude value,AEMG)、持续时间,采用Alpine Biomed公司生成的全功能肌电诱发电位仪(Keypoint)检测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AEMG、持续时间。(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营养指标(NGF、BDNF),取晨起约3 ml空腹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公司。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由表1可见,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4,P=0.008)。

表1 两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WAL-QOL评分 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常规组,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SWAL-QOL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SWAL-QOL评分比较(分,±s)

注:联合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常规组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SWAL-QOL为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a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联合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60 60洼田饮水试验治疗前5.03±1.34 4.98±1.41 0.199 0.843治疗后1.89±0.65a 2.96±1.04a 6.758<0.001 SWAL-QOL治疗前104.65±14.88 108.54±13.14 1.518 0.132治疗后171.39±17.86a 136.84±15.77a 11.233<0.001

2.3 sEMG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AEMG、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AEMG均较常规组小、持续时间均较常规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sEMG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sEMG指标比较(±s)

注:联合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常规组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sEMG为表面肌电图,AEMG为平均振幅值;a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联合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60 60 AEMG(μV)舌骨下肌群治疗前36.52±4.52 35.86±4.27 0.822 0.413治疗后26.14±3.22a 29.85±3.45a 6.090<0.001颏下肌群治疗前36.48±5.01 37.59±4.87 1.231 0.221治疗后26.18±3.96a 30.05±4.13a 5.239<0.001持续时间(s)舌骨下肌群治疗前4.01±1.03 3.87±0.97 0.767 0.445治疗后1.52±0.81a 2.18±0.88a 4.274<0.001颏下肌群治疗前4.23±1.21 4.10±1.18 0.596 0.552治疗后1.42±0.79a 1.98±0.84a 3.762<0.001

2.4 神经营养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清NGF、BDN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血清NGF、BDNF水平均较常规组高(均P<0.001),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神经营养指标比较(μg/L,±s)

表4 两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治疗前后神经营养指标比较(μg/L,±s)

注:联合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常规组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NGF为神经生长因子,BDNF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联合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60 60 NGF治疗前38.96±3.65 40.13±3.78 1.725 0.087治疗后67.14±4.91a 52.24±4.63a 17.102<0.001 BDNF治疗前4.72±1.03 4.49±1.14 1.160 0.249治疗后8.03±1.32a 5.95±1.21a 8.998<0.001

3 讨 论

中风后吞咽困难是由于患者双侧运动皮质及皮质脑干束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无法支配延髓运动性神经核及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造成中枢性瘫痪,进而发生吞咽困难。研究指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结构具有较强可塑性,突触、树突在神经元未出现完全损伤前仍可发芽再生、重组,因此采用多种方法刺激可促使其脑部功能重建,使吞咽功能恢复[6]。临床通过专项吞咽功能训练可促使新的运动投射区重新建立,进而使休眠状态突触激活,促使患者功能恢复,但治疗时间较长,吞咽功能恢复较慢,故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中风后吞咽困难属中医“喉痹”“舌謇”等范畴,其病位在脑,病症在咽喉,与心、肝、肾、脾均相关,肾精亏损、肝血亏虚为本,风邪、火毒、痰湿、淤血为标,故治疗应以通关利窍、益肾生髓为主[7]。通督调神针法选督脉穴大椎、神道、风府、水沟、神庭、百会,通督调脉,可促使大脑主神功能恢复,针刺以上穴位,可调理督脉经气,使诸经经气通畅;同时还可益肾精、肾气,肾精充则髓生,上注至脑,则脑海充实,元神得养,易于脑功能恢复,元气充盛,可统血行血,有助于瘀血消散。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治疗后联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常规组低,SWAL-QOL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可见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在于通督调神针法通过针刺不同穴位可改善患者脑部供血障碍,建立侧支循环,且现代临床研究指出,针刺可调节体内一氧化氮酶含量,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减轻脑部氧化应激,降低脑损伤,促使脑功能恢复[8]。sEMG为评估吞咽功能的客观有效方法,其通过测定舌骨下、颏下肌群肌电信号,对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可客观反应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本研究中联合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AEMG均小于常规组、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均P<0.001),进一步证实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促使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研究指出,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发生与中风后脑内神经元凋亡、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NGF、BDNF均为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因子,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促使神经细胞增殖,修复受损神经细胞[9]。本研究中治疗后联合组血清NGF、BDNF水平均较常规组高(均P<0.001),由此推测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通过调节血清NGF、BDNF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但其相关机制还需后续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效果显著,可通过调节血清NGF、BDNF水平,提高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洼田针法肌群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