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云 柳贵芳 孙华风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 252000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伴有抑郁与躁狂症状交替发作的心境障碍性疾病,患者处于躁狂发作期时,可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据流行病学统计显示,精神疾病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病死率最高。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认知功能成为临床的焦点问题。渐进式引导护理主要强调致力于环境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有效的情感支持,该护理模式弥补传统方式急于纠正患者不良认知的缺点,而是在降低患者心理抗拒程度后以访谈模式建立情感体验诉说通道,达到顺利完成理性认知替代的目的[2-3]。在心理学中将共情作为一种对他人情感状态以及情绪的体验与感知,利用共情能够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运用技巧与途径将共情信息传递给对方,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与关怀[4]。共情护理被临床当做心理学干预手段,广泛应用在肿瘤、慢性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心理护理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5]。临床对于渐进式引导联合高级共情技术鲜有报道。为此,本文就渐进式引导护理与高级共情护理技术对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本研究通过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范围为19~65岁,年龄(41.65±4.65)岁;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及以上25例;未婚12例、已婚15例、离异12例、丧偶9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范围为20~64岁,年龄(42.65±5.01)岁;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及以上27例;未婚11例、已婚14例、离异13例、丧偶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研究对象符合国际疾病分类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第10版(ICD-10)的相关诊断标准[6];处于躁狂发作期;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停止药物治疗时间>3个月;年龄在18~65岁之间;病程>3周;意识清晰,能够与人交流者。(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伴有听力、视力、沟通障碍者;既往精神性药物滥用史;存在脑卒中、颅脑手术、恶性肿瘤、感染等影响脑部功能疾病史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因注射精神类药物所导致的躁狂发作者;依从性不高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普通病房干预,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引导联合高级共情护理干预,步骤如下。
1.2.1 环境构建 (1)环境准备:为患者提供光线明亮、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护士以关怀、亲切的语气增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重点巡视危险物品保管,消除环境隐患。对于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应合理安排活动,并督导患者完成,必要时给予患者药物确保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7]。(2)参与计划的实施:护士向患者讲解干预计划制定的目的、流程以及预期效果。积极引导患者发言,使患者参与干预计划的制定中,增加患者对干预计划的了解。每周与患者共同探讨上一周末完成目标,寻找原因,做出调整,并督促患者完成计划[8]。
1.2.2 护患关系构建 (1)在沟通过程中采集患者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性格、职业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患者讲述内心真实想法以及感受。(2)积极倾听:护士全神贯注倾听,不对患者讲述进行价值上评价以及不打断患者讲话。护士倾听过程中可适当地反应,如点头表示肯定,然后用鼓励性语言引导患者表达内心想法。在倾听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察觉患者需求,积极补充患者想表达但是难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内心想法,提高患者情绪敏感程度,并例举身边发生的相似例子,增加与患者之间的共情反应。(3)情感传递:回应过程中,护士应表示对患者的理解,同时把自己内心情感传递给患者,逐渐取得患者的信任和依赖[9]。(4)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如我若是他,会有什么感受?(5)整理信息:沟通完成后,根据临床经验,对患者所描述的问题进行整理,深度挖掘患者的内心。
1.2.3 情感支持(1)生活关怀:在给予患者日常生活照顾的基础上,对食欲不振、恶心不适者给予关怀性照顾,并根据患者口味改善饮食方案。(2)举办联欢活动:定期邀请家属与患者共同参加节目表演,对于表现优异的患者给予表彰。(3)家庭关怀:指导家属掌握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技巧,帮助患者处理因疾病而导致其他问题,如经济压力、婚姻生活等。对于情况特殊患者适当进行危机介入。制定家属探视周期,传授家属与患者沟通技巧。(4)心理支持:每周组织2次公寓活动,以音乐、绘画、运动以及歌唱等方式调节患者的躁狂情绪。
1.2.4 纠正错误认知 指导患者错误的认知偏见,应用行为试验结果促进患者了解问题的实质,帮助患者建立发现意识与纠正意愿,引导患者摈弃错误认知,寻找正确、积极向上且实际的心理认知。
1.2.5 康复训练(1)农疗训练:天气良好时,护士根据爱好指导患者参与林果技术、蔬菜种植、养殖、花卉培育4项训练内容,并鼓励患者互相交流活动感受,探讨培育心得。(2)思维训练:对于思维贫乏的患者给予一定的语言以及信息刺激,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增进与患者的交流,鼓励患者讲话。适当进行词汇练习,如反义词、近义词、成语接龙等一般的思维训练,并选择不同的词组造句。数学计算练习,可从一位数开始,指导患者反复训练加减乘除运算,根据患者病情可逐渐增加难度[10]。(3)记忆力训练:鼓励患者回忆出生背景、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取得家属的协助,提供家人或朋友的照片,并做成幻灯片集中播放,让患者进行辨认,并逐步缩减辨认时间。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设置合适的训练活动,1次/d,在患者入院3周后,每次训练60 min,3次/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Ⅳ)、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S)评价患者的躁狂程度、记忆能力以及智力水平。
1.4 评判标准
1.4.1 躁狂程度 采用YMRS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活动精力增加、心境高涨、易激惹、性兴趣、语言-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破坏攻击行为、睡眠、外表、自制力、语言速度与数量共11个条目,最终将其总结为语言速度与数量、易激惹、思维内容以及破坏攻击行为4个维度,各维度采用9级评分法评分,量表总分为4~36分,分数越高患者躁狂程度越严重[11]。
1.4.2 记忆能力 采用第4版WMS-Ⅳ对患者记忆能力评价,该量表包括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视觉工作记忆、即时记忆、延迟记忆5个条目,每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评分为1~5分,分数越高,患者记忆能力越高[12]。
1.4.3 智商水平等级 采用WAIS-RC对患者智商水平评价,该量表包括操作智商、言语智商以及智商3项,各项总分120分,总分越高,患者智商水平越高[13]。
1.5 质量控制 统计、医疗、护理专家在资料整理分析进行全程指导。资料的搜集、干预措施均尽可能本人独立完成,减少调查人员人为因素影响本次调查结果。实验资料整理前,需对问卷完成性以及逻辑性详细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反复核查无误后方可录入统计数据。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27.0录入研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躁狂程度、记忆能力、智商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YMRS评估躁狂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YMRS的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实施普通病房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引导联合高级共情护理干预
?
2.2 两组WMS-Ⅳ评估记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WMS-Ⅳ中的各项记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实施普通病房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引导联合高级共情护理干预
?
2.3 两组WAIS-RC评估智商水平评分比较 观察组WAIS-RC的操作智商、言语智商以及智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实施普通病房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引导联合高级共情护理干预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8 48操作智商74.98±6.17 82.89±7.17 4.998<0.001言语智商74.32±5.97 83.27±6.34 6.845<0.001智商74.28±5.13 81.59±6.01 5.984<0.001
随着生活压力的升高,精神类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精神疾病不仅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减退,再次融入社会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双向情感障碍作为心理障碍疾病的一种,患者不仅存在躁狂发作等表现,同时也存在抑郁的可能性。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病程长,易反复,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降低、记忆力减退,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情绪,缺乏社会融入感,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增加自杀的风险[14]。因此,在治疗的同时需要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患者远期预后。经临床调查研究显示,情感认知缺陷是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因此需要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同时进行心理干预,逐步达到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以及精神状态稳定的效果。
渐进式引导护理配合高级共情护理技术主要由环境构建、护患关系构建、情感支持构建、纠正错误认知以及康复训练6大步骤组成。弥补常规护理中急于纠正患者错误认知而导致患者出现抗拒心理的不足,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及护理活动的开展。渐进式引导护理配合高级共情护理技术主要强调为患者创建舒适的休息环境,利于放松患者身心以及保持情绪的稳定,消除患者抵触心理。该护理活动投入少,覆盖性强,收益大。在渐进式引导护理配合高级共情护理技术干预中,通过与患者每日沟通,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情感诉说通道。利用情感支持有效转移患者存在的认知偏差,通过情感共鸣了解患者的思维与内心情感,通过自身经验对患者的疾病、情感以及经历进行剖析,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获得情感满足,从而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减轻躁狂发作的严重程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活动精力增加、心境高涨、易激惹、性兴趣、语言思维形式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渐进式引导护理配合高级共情护理技术康复训练中,实施执行功能与智力相结合的认知康复训练,扩大思维,增强记忆,农疗训练可最大限度地强化患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病友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实施知识性、趣味性的计算、语言训练可促进患者、护患之间的交流,提升患者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力,从而提高其认知功能与智力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视觉工作记忆、即时记忆、延迟记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的操作智商、言语智商以及智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这与黄云波和周颐[14]研究中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说明,渐进式引导配合高级共情可有效提高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记忆能力以及智力水平。
综上所述,渐进式引导配合高级共情可有效减轻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躁狂程度,提高记忆能力与智商水平,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