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征 杨安丽
(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湖北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以扩招之前的数据为例,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1],当年湖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比。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到21%,湖北则为2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个百分比[2]。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而湖北却已经增长到了5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1个百分比[3]。相关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之后,其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会放缓,进入一个平台期,学界称之为“大众化中后期”。从这个角度而言,自2005年以来,湖北高等教育即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后期。从精英向大众阶段转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总的量变与局部质变相互交错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中的种种局部性质变化在推动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4]。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是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将对大众化中后期以来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展开分析,揭示其所发生的变化,期冀为湖北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咨询。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北教育年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资料。在借鉴三维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专业设置、专业布点、专业招生三个维度展开结构分析;在每个维度之下,再从规模和科类结构两个层面描述其结构变化[5]。本科专业设置规模指的是所设置本科专业的种类数量;本科专业布点规模指的是本科专业的布点个数;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指的是专业招生人数。科类结构指的是专业所属学科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科类结构划分有两种通行分类法:一种是按照本科专业设置目录中的学科分类,将专业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另一种是分为文理两大科类,理科指的是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其余的学科则统称为文科。
1.本科专业设置规模
2005年,湖北有普通高校32所,设置本科专业232种;2018年,高校数量增至68所,共设置本科专业347种,较之2005年新增115种,增幅为49.57%(如表1所示)。其中,工学本科专业种类增量最大,增加45种。在大众化前期,工学本科专业种类存量最大,在大众化中后期其获得的增量也最大,体现出“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逻辑。工学属于应用学科门类,社会需求量大,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推动相关高校设置与其相关的工学本科专业种类[6]。另外,专业种类增加较多的还有管理学、艺术学和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分别在1998和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成为单独设置的学科门类,并且在其下分别设置了32种和29种本科专业,为高校增设相关专业种类提供了制度空间。然而,在众多学科门类不断新设专业种类的同时,理学、教育学和历史学本科专业的种类却呈现减少的趋势。理学专业的下降数量最大,这是由于理学偏重基础理论,社会需求量有限,所以,有5种专业被撤销。教育学和历史学分别只减少了1种专业,这是由于2012年版专业目录调整了相关专业的学科归属,因而种类减少。
表1 2005和2018年湖北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规模和科类结构
2.本科专业设置的科类结构
2005至2018年间,湖北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构变化值是22.31。比较各学科之间的结构比例,发现其结构比例变化差异不显著。艺术学是结构比例增幅最大的学科门类,增长了2.75%。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艺术学的社会实用性不高,其发展规模一直偏小;大众化以来,更多学生出于自身兴趣或升学压力的动机而选择报考艺术学专业,直接拉动艺术学本科专业种类增长。另外,艺术学专业多为小班授课,且学费较高,因而,高校也愿意设置艺术学本科专业以获取更多的办学经费。管理学、医学的结构比例增幅分别为2.62%和2.18%,这与管理学和医学的新增专业种数有着密切关系。尽管工学专业种类增量较大,但其结构比例变化却不显著,这是因为相对快速增长的专业种类总量而言,工学专业种类增量较为有限。科类结构比例降幅较大的学科有理学、教育学和农学。其中,理学的结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5.87%,这与理学专业种类撤销直接相关。
从文理学科大类来看,文科本科专业由2005年的92种,增至2018年的150种,增量为58种,增幅63%;理科本科专业由2005年的140种增加到2018年的197种,增量为57种,增幅41%。无论是从种类增量,还是从种类增幅来看,文科专业都要高于理科类,使得文科本科专业种数的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39.66%增加到2018年的43.22%,理科本科专业种数的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60.34%下降到2018年的56.77%。总体而言,当前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种类结构仍然呈现理强文弱的格局,但是其结构比例变化之差已由2005年的20.68%缩小到2018年的13.55%。文理结构之差缩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科专业具有更广的社会适应面,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进入大众化之后通常会出现反弹性增长。二是湖北民办高校数量较多,截至2018年底共有民办高校32所,几乎占本科高校数量的一半[7]。受师资来源、办学成本等因素限制,民办高校通常更倾向于设置文科类专业,特别是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专业。
1.本科专业布点规模
2005年湖北高校共布点本科专业1 758个,2018年本科专业布点总数为3 319个,累计新增1 561个专业布点,增幅为88.79%(如表2所示)。其中,工学共新增611个专业布点,是布点增量最多的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的布点增量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与工学专业旺盛的社会需求分不开,而且,湖北高校中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科院校所占比例较大,他们具有发展工科专业的潜在优势。除工学外,专业布点增量较多的学科依次为艺术学、管理学和文学。尤其是艺术学的布点增量占新增专业布点总量的五分之一,使其当前专业布点个数3倍于其初始专业布点个数,对于艺术学专业布点快速增长的现象应该引起关注。布点增量较少的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历史学、法学和理学,他们之所以布点增量较少,是由于其社会需求量有限。虽然医学专业的种类增量较大,但其布点增量却不够显著,这是因为医学专业办学准入条件较高,不易大规模扩张布点。
表2 2005和2018年湖北高校本科专业布点的规模和科类结构
种均布点数指的是各学科专业布点个数与其所设置专业种数的比值,反映着学科专业的布点密集程度。计算2018年数据,发现文学的种均点数最高,为15.4,这表明一种文学专业至少有15.4个专业布点,也意味着15.4所院校设置有该专业。管理学和艺术学的种均点数也较高,分别为13.7和12.9。但是,过高的种均点数极易造成区域高校专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后期,院校之间要错位发展,打造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必须考虑区域专业布点存量,不断优化院校专业结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校均专业布点个数从2005年的55个下降到2018年的49个。也就是说,在布点个数快速增长的同时,本科院校数量的增长幅度更快,如此才使校均专业布点个数有所减少。进入大众化中后期以来,院校规模扩张冲动逐渐减弱,本科院校的专业供给更为充裕,这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相应的空间。
2.本科专业布点的科类结构
2005至2018年间,湖北高校本科专业布点的科类结构变化值为21.29。其中,艺术学本科专业的布点结构比例上升最快,增长6.35%;其次为工学,增长3.67%;再者为文学,增长0.63%。由于艺术学专业初始布点存量相对较小,而后期布点增量显著,所以,艺术学结构比例增长最快,以至于艺术学专业布点规模成为仅次于工学、管理学之后的第三大学科门类。尽管文学专业布点规模也有较多增长,但由于其前期存量较大,所以其结构变化值较小。学科结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理学,这是因为其增量较小,且其增幅远不如其他学科。
从文理学科大类来看,文科专业布点数从2005年的852个增加到2018年的1 708个,新增856个,增幅为100%;理科本科专业布点数从2005年的896个增长到2018年的1 611个,新增715个,增幅为79.8%。不难看出,文科专业布点多于理科,且其增幅更大。比较文理两大学科门类的结构比例发现,文科专业的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48.46%增长到2018年的51.45%,理科专业的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51.52%下降为2018年的48.54%。由于文理科之间的布点结构比例此消彼长,所以,使得湖北高校本科专业布点结构呈现出文稍强、理略弱的格局。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在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科类结构比例都下降的时候,文科专业结构比例却不降反升,这与艺术学专业布点增量较多密切相关。
1.本科专业招生规模
2005年湖北高校本科招生人数为147 400人,2018年本科招生人数增加到213 000人,13年间本科招生人数共增加65 600人,增幅为44.5%(如表3所示)[8]。从各学科招生人数来看,除理学减少本科专业招生1 798人外,其余学科本科招生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工学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增量最大,共新增27 640人,其次分别是管理学和艺术学,这三大学科招生人数的增量均在万人以上。此外,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增量最小的学科依次是哲学、历史学、法学和农学,这四个学科招生人数增量均在千人以下。无论招生增量较大的学科,还是招生增量较小的学科,都与其本科专业布点增量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艺术学本科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文学,一方面表明艺术学专业和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专业领域;另一方面,需要审慎思考的是,艺术学专业是否培养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这是因为相关研究指出,艺术学本科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大大低于其他本科专业,那么,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考生而言是一条“曲线救国”的高考“捷径”。而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增量并不大,仅高出教育学600余人,表明文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几近饱和。
表3 2005和2018年湖北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的规模和科类结构
点均招生人数是反映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效益的指标,即专业招生人数与专业布点个数的比值。对比2005和2018年各学科点均招生人数,发现只有哲学和历史学专业点均招生人数略有上升,其实,这两大学科的专业点均招生人数仍远低于其他学科;此外,其他学科的专业点均招生人数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艺术学和文学下降最为显著。从当前数据来看,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点均招生人数已从2005年的84人下降到2018年的64人,表明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点均招生规模已经显著缩小,专业建设已不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
2.本科专业招生的科类结构
2005至2018年间,湖北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值为15.41。总体看来,各学科的结构比例变化值并不显著。工学本科专业招生结构比例增长最多,高达3.34%。2018年麦克思就业报告指出,工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位居各学科之首,为93.67%,也就是说工学专业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9]。增幅仅次于工学的是艺术学,其专业招生结构比例增长了2.69%;另外,管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的专业招生结构比例也有所上升,其增长比例分别为0.59%、0.55%和0.53%。管理学作为曾经的热门学科,在此阶段其增长比例大幅回落;而曾经的冷门学科教育学,其专业招生结构却还出现了不小的增长。除上述学科外,其余学科的专业招生结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理学,其结构比例下降了4.34%,这与理学专业布点结构比例下降的态势相一致;其次,下降幅度较为突出的学科还有文学和法学,分别下降了1.45%和1.14%,表明在大众化中后期,文学和法学也不再具有潜在的扩张生源。
从文理学科大类来看,湖北高校文科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72 495人,增长到2018年的106 162人,增幅为46.44%;理科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74 904人,增长到2018年的106 838人,增幅为42.63%。可见,理科本科专业招生人数略多于文科,但文科增幅稍高于理科。因此,文科本科专业招生的科类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49.20%提升到2018年的49.85%,理科本科专业招生的科类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50.81%减少至2018年的50.15%。两相对比发现,2005至2018年间湖北高校文理科招生人数的结构比例变化不显著,目前文理科招生结构比例基本持平,理科仅有微弱优势。性别差异是解释文科专业招生人数增长的人口学因素,从调查数据来看,女性更愿意选择文科专业。2005年湖北高校女生人数占43.6%,到2018年其比例已提高到49.0%,不难看出,女性已基本享有和男性同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10]。
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后期以来,湖北高校本科专业在设置规模、布点规模、招生规模等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增幅最大的是专业布点,其次是专业设置,再次是专业招生。其中专业布点增幅远远超过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的增幅,表明大众化中后期以来湖北高校本科专业布点的扩张势头依然强劲,只有新增大量专业布点才能给更多学生提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专业设置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大众化中后期以来,本科专业种类的多样性还在不断丰富。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判断,当前湖北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随着湖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量缓慢回落,高校的扩张冲动逐渐降低,可以预测,今后专业设置、专业布点和专业招生的规模将不会再有大幅增长。在规模层面,各学科之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在专业设置、专业布点和专业招生三个方面的规模增长都十分显著,尤其是艺术学的表现极为抢眼;与之相对的是,理学在这三个方面的规模增量皆较小,呈下行趋势。文学仅专业布点方面的规模增量较大,而在其他两个方面表现不突出。
湖北高校本科专业在设置、布点和招生三个方面的科类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科类结构比例变化最大的是专业设置,其次分别是专业布点和专业招生。也即是说,专业设置种类改善较为显著,而专业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较小。从各个学科门类来看,艺术学在专业设置、专业布点和专业招生方面的科类结构变化值都较大;工学在规模层面占优势,但其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布点方面的结构变化值却不大;文学仅在专业布点方面结构变化值较大,而在其他两个方面变化较小;理学在三个方面的结构变化值都较小,这与其较小的规模增量密切相关;经济学和法学在专业布点和专业招生方面的结构变化值呈负增长态势;其他学科的结构变化值不甚显著。从文理学科大类的角度来看,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的文理结构比例之差在逐渐消弭,尤其是在专业布点和专业招生方面,文理结构比例基本持衡。
大众化中后期以来,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但也存在如下突出问题:第一,学科的非理性扩张。艺术学在2005至2018年间获得较大的规模增量,但艺术学的就业率在各学科的专业就业率中排名倒数第二,可见艺术学专业已经供大于求[9]。然而,农学和医学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却没有获得实质性扩张,这应引起重视。总体而言,文科本科专业在设置、布点和招生方面的结构比例均呈上升走势,而理科却表现出下降倾向,特别是文科本科专业布点和招生的增量已经超过理科,使得湖北高校本科专业的文科规模与理科基本相当。文科能获得大规模扩张,是由于文科专业的建设成本较低,扩张难度小,更容易提高规模效益;另外,文科专业师资供给量大,高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专业设置所需的师资队伍要求。然而,培养出的大批文科学生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说明高校未能将有限的办学资源有效配置到社会亟需的专业建设上面去。第二,专业质量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科的种均点数来看,文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是各校布点最多的学科门类,这使得校际间的专业结构相似度高,不利于院校办出自身特色。从专业的种均招生人数来看,各学科的点均招生人数尽管较之大众化初期有所下降,但目前的种均招生人数仍然偏高,客观而言,不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校均新增专业点数来看,平均每校新增23个专业布点,鉴于部分老本科院校几乎未新增专业的事实,那么可以推断,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增专业布点数要远远高出这个数目,所以,新增专业过多的本科院校其专业建设压力更加沉重。说到底,高校学科专业质量取决于专任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当务之急,就是要降低高校生师比,要增加专任教师人数,提升专任教师整体能力素质。
在当前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背景下,湖北高校应针对本科专业结构调整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继续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第二,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专业建设理念,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要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既要改善文理科教师的学科分布结构,补充师资紧缺专业的专任教师,满足专业调整的需要;也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