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民,刘 洁,牛祥展,徐振营
(菏泽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使用的一种趋势,在学校教育中更是当前教师和学生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流行渠道.高校学校课程建设与新媒体紧密结合的广泛使用给大学生带来新鲜事物和新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使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高校体育课程来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新冠疫情以来,党中央、教育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也做出了重要决策与部署,提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基于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构建地方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地方高校的体育资源库以及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的运用是本研究的目的,以体育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对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品质、思想意志等全面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一词最早称之为“体操”,可以理解为早期的“体操”与今天的体育是同等寓意.19世纪之后,随着社会实践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体操”与“体育”分成两个单独项目,并确定了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法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卢梭在1762年《爱弥尔》一书中首次引用了“体育”一词[3],当时的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强调的是对“身体教育”的过程[4].19世纪之后,“体育”一词就出现在一些教育、学术研究和著述中.20世纪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5].毛泽东同志将体育上升到了身体与精神生活的层面,将体育的发展推向了新领域.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刻.从教育的视角来阐释,体育是一种既涵盖身体的、精神的层面,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满足.体育可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开展的体育,师生通过学校体育运动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使其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运动行为与教育方式[6].学校体育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并积极进行科学有效的身体锻炼,达到健身、增强体质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竞技体育比赛增强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因而,学校体育在体育文化的传播、延续传承与发展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责任.总体来说,体育不是也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身体锻炼、简单的身体活动,也不能理解为传统的公共体育课,体育是属于一种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以及文化素养.体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加强学校体育是提升大学生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有效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育并营造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拼搏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学习所有学科中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与培养和体育素养形成与提高的最后堡垒[7].
党的十八大以来,本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牢牢把握和遵循体育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优异的成绩[8].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菏泽学院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菏泽学院体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培养目标[9],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了课程思政的理念,遵循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健康为重,全面发展”的课程设计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体育教育为核心,构建了以“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体育道德教育”四个方面为一体的大体育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教育核心价值观示意图
大体育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体育观念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教育与智育、德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磨炼意志,提高全面素质等体育育人价值功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协作、勇往直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以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的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胆量与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所谓“大课程”理念,是指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理念[10].建构良好的大体育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首先要立足于“大体育”“大健康”观念,采用“大课程”理念,并利用地方体育资源,科学全面设计地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体育体现全方位育人的价值功能.基于“大课程”理念,将体育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设置模块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划,立足以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多角度、全方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一是开设专门的体育课程:一类开设了“篮球、排球、气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项目课程,二类是“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瑜伽、游泳”等健身美体的时尚课程,三类是“武术项目的梅花五行拳、太极拳、太极剑、刀、枪、棍、跆拳道、女子防身术、赵登禹十八刀”等地方特色课程.二是除了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是以院系为单位,以大学生为主线,建立各个项目的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大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活动补充体育课堂教学课,增加体育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大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是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有各项目的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定期进行体育竞赛活动,明晰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体育课程是以体育课堂教学为基础,以“体育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课和体育健康讲座”等课程形式为课堂之外的体育补充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乐跑运动等教育生活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表1 体育综合课程体系
课程贯彻四个年级八个学期的课程开设,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课设置为大一、大二年级的必修课程,是大三、大四年级的选修或限选课程;体育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课、体育健康讲座和康复保健课均为四个年级的选修或限选课程,体质测试为四个年级的必修课程.可以不按照原有的系别班级,再重新建立班级组合进行上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另外,根据本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纵向建构“基础学习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和终身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的体育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三阶段体育课程结构示意图
大一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课+体质测试+其他体育课程形式,为体育基础学习阶段,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大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课外体育运动训练课+体质测试+其他体育课程,为体育巩固提高阶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体育的动作技术规范化;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活动课+体质测试+其他体育课程,为终身体育发展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育项目,为今后终身体育锻炼建立良好习惯.三个阶段使体育课堂教学课与课外体育锻炼课、体育社团活动、课外运动训练课、体质测试和其他形式的体育课程相结合,完成大学四年所有体育课程的学习学分,最终促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三个阶段的选课中,力求做到充分利用地方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使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体育课程的构建是寓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根本,传授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引领,以传达生命体味,维护生命健康为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体育素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以达到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提升品德、完善人生价值观的目的.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和学校德育协调同步进行,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
当前的大学生对体育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程度依然不是很高,体育课程学分的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体育课程学分设置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确保限定性学分课程的同时,需要修满学分才能达标.大学本科四年八个学期需要获得8学分,专科学生需要获得6学分.大一、大二年级每个学期需要获得1.5学分,体育课堂教学课为体育课程必修课(占1学分),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课、体育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运动训练课四类课程中选其一(占0.5学分);大三、大四第五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占0.5学分),在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俱乐部三类课程中必选一,可多选,但不累计学分;第八学期学生面临毕业,由于学生事情较多,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只将体质测试作为学分(占0.5学分),如表2所示.
表2 体育课程学分制结构
通过实践学分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主要的体育实践平台.体育实践课程的各个环节均由学校体育部统一管理,引导指导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目标,设置锻炼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竞赛成绩等记录学分,通过学分的约束,促使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利用互联网建设课程成了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体育网络课程建设同样也是大学生获取更多体育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平台.
1)建立体育大数据平台
建立多领域、全方位、大众化的新媒体体育大数据平台,平衡体育信息供需方面的问题.建立高校体育数据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社会各界体育知识与数据,同时通过智能化管理,促进政府体育部门与学校对体育信息的管理,保证体育信息传输的通畅性.数据共享平台中,可以为政府、社会人员等设置入口,引导他们上传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前沿信息等,可以通过平台与学生、学者进行互动交流,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水平.
2)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平台
利用新媒体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平台,各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平台,将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健美操、瑜伽、排舞、体育舞蹈等时尚课程资料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之上,在网络上开设各类体育技能教学课程、体育知识教学课程、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等,使教学分解动作更加清晰,学生可以立足于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在资源平台上进行直观的学习.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教学互评机制,教师借助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此外,还可在平台上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宣传体育精神.
新传媒的出现,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新媒体,学校能快速了解体育前沿知识与发展变化,促进教学改革.对大学体育教育而言,要紧跟信息时代,将体育与新媒体相结合,新媒体可以从人的精神层面供给文化知识,体育教育可为人的身心层面传递健康知识,两者对人的生活质量都至关重要.随着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利用新媒体开展扩展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与体育知识,并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有效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发展.
1)利用新媒体开展扩展教学
网络是新媒体时代的基础与核心,在网络之上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递者,亦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借助于网络平台,学生、师生可以获取体育相关的信息资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针对体育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共享体育信息资源.借助新媒体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向教师提问,借助网络开展线上教学;师生之间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共享体育讯息,进行讨论;学生之间或具有相同兴趣的运动爱好者也可聚在一起讨论、参与户外运动及锻炼.由此开展阳光体育乐跑,每天锻炼1 h活动,利用网络后台监控.
2)运用新媒体进行隐性教学
在新媒体时代,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高校可以借助学校官网进行体育文化的隐性宣传,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器播放体育新闻,传递体育精神;借助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宣传学校体育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
对学校开展全方位的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效果的检验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菏泽学院体育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二是体育实践教学评价,如图4所示.
图4 体育质量评价体系示意图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从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态度、运动锻炼效果进行监控,课堂质量监控和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态度评价是由“专家督导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来进行综合评价,各占一定的比例,综合评价结束后再对教师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运动效果评价由体育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学生问卷结果,再对体育运动效果进行数据统计与衡量.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阳光体育、运动比赛等.实践教学评价主要评价“体育活动方案、体育活动效果和教师总结”,由教学督导专家和学生评价打分;课外体育锻炼质量评价每年由体育教学委员会抽样评价,评价结果反馈体育部.每学年由学校体育教学委员会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根据结果再对下学年体育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为了保障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与健康学院成立了体育部与运动委员会,下设大学生体质监测中心,形成了二级学院、体育部、监测中心机制.二级学院负责:早操、课间操;体育部负责:体育课、体育社团活动、运动比赛;大学生体质监测中心负责:阳光体育、乐跑(每天锻炼1 h).在工作中凝练了“12345”体育工作思路,如图5所示,从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体育道德教育四育功能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加强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人文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健全人格、提高素质这条主线,从运动美、心灵美、道德美、人格美四方面进行塑造,推动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
图5 “12345”体育工作思路
高校体育是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学校和体育工作处应做好全方面保障工作,确保学校的体育体系顺畅开展与运行.同时,为地方高校做好新媒体时代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