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辉 刘 丽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国家“双高”计划的10 大建设任务之一,是高职学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 意见》中,特别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从各院校发展的实践来看,为产业高端服务,是高水平院校发展的内在逻辑[1]。职业教育推进高职“双高计划”打造高水平院校和专业,构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高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双高计划”,来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激励一批院校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彰显我国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与价值,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以及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标杆。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然一字之差却推动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档加速,也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产业高端服务培养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实施“双高计划”的价值所在,国家高度重视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施,2019 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双高计划”。4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2]。“双高计划”中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要通过打造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为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促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列为10 大建设任务之一,充分说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3]。
打造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高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营造学术氛围、开展科学研究的关键条件。平台的建设要与产业、行业、企业实现联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以企业为突破口,发挥高职院校科研优势,预测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的同时,助推产业的提档升级,形成一批符合企业需求、能够落地转化的技术创新成果[4]。通过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带动各专业群形成技术技能服务平台群,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能取证与培训以及大师培育于一体的技术技能服务,依托校企联合开发项目,解决中小企业技术革新、技术研发等技术难题,以及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提档升级,使其成为校企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聚焦—整合—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产业迈进高端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区域振兴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不断增强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技术服务到款额逐年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有效落地;建成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形成标志性成果,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服务品质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实现服务能力从跟跑到伴跑,最终到领跑的目标。
目前平台建设由于硬件水平不高、教研联动不强、企业参与不足、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多、技术转化和应用率低、科研团队水平弱等问题,使平台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目前高职院校支撑专业群建设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协同融合和成果转化都无法达到“双高”建设的目标。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还仅仅停留于表面,企业与高职院之间缺乏技术、人才方面的深入合作。高职院校自身存在局限性,合作思路不清晰,合作定位不明,难以把校企深度融合落到实处。企业对于与高职院校合作能否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能否获得更大的效益持怀疑态度,合作投资意愿不高。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普遍存在着权责不清、难以追责等一系列问题,参与校企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企业的参与,很难可持续发展下去,既不利于高职院校深度参与研发、建立长期、稳定地开展技术技能合作关系,更不利于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无法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团队,使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导致与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课题无缘,平台的标志性成果很难形成[5]。高职院校教师在服务企业技术技能创新、进行产品研发与工艺改进、技术推广应用及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很难适应双高建设服务产业能力的新要求,不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职业快速迭代,制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硬件和资金投入缺乏保障,用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经费很难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更别说购置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设备。虽然国务院就“双高”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已有明确规定,提出“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的要求,但是一些地方财政支出困难的省份很难把这一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学校自筹部分也没及时到位,致使平台的建设资金处于缺失状态[6]。特别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研发项目,如果缺乏持续性的投资,项目研发缺乏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就会导致有些平台因缺乏资金支撑而废弃。
目前,高职院校已有1430 多所,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和责任,但是在社会贡献度方面还有待加强。高职院校不只局限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动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应用技术落地转化。为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度,高职院校必须打造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但是,平台的技术转化和应用率不高,缺少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撑。根据近5 年高职院校专利成果转化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的平均专利成果转化率不足1%[7]。
我国制造业要想走向世界离不开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支撑,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接行业、服务企业,使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服务社会,解决实现高职院校为高端产业服务的难点问题,拓宽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将“双高计划”落实到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具体改革发展任务中,注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业”联动,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难题。
高职院校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初衷,就是满足产业提档升级的需求,以行业企业需要为“立足点”,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助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横向与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与技术技能平台相互支撑,提高社会服务的贡献度;纵向与中小企业深度融合加强团队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及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提档升级。
双高院校建设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既能将先进科学技术及时输送给平台,发挥在专业建设上行业企业技术的优势,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又能通过技术服务普惠中小微企业,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难题,改进技术工艺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反哺行业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形成校企合作良性生态。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托专业群打造纵横交错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群,突出“需求”和“应用”导向,针对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改造的实际需求,“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同开展技术咨询、产品研发、创业培训和人才培养,形成与科研院校、区域内企业、区域内各院校相互匹配的技术服务平台,使学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增强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8]。高职院校要以合作共建平台为契机,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深入了解企业的问题需求,帮助企业在管理、技术等层面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是高职院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拓宽自身发展途径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要在服务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构筑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突破学院统抓统管的一级管理模式,实施二级两级管理,解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动力机制问题。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规划和运行管理由学校从宏观上统筹,科学技术处是创新平台的综合管理部门;二级学院作为服务平台的依托单位,平台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由他们具体负责,也可以以科技处为依托单位,组建跨专业的平台。完善技术创新研发服务长效机制,以“立地式”服务为定位,以新技术资源库为载体,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技术转移网。
明确平台建设的重点,一是对接新技术,强化“四服务”。以“服务学生成才、服务教师成长、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结合科技研发项目和内容构建系统化的平台培养体系,制定和完善培养标准,开发基于项目研究过程的创新课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推进课堂革命、实施有效教学发挥平台育人功能;开展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活动,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二是创新新模式,强化“融合育人”。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重点融合教学资源、技术创新、人才标准、企业文化等方面,通过思想引领、制度激励、学习提升、科研助推、导师帮扶,形成“教育+产业孵化”平台育人运行模式,主动策应龙江制造强省对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台知识产权管理、横向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管理等办法和政策激励办法,制定系列平台建设的标准,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灵魂是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通过整合学校科技服务资源,选拔富有实践经验、具有研发能力教师,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精准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实现“三融入”,即融入产业发展、融入行业企业发展、融入人才培养。立足服务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研发、创新研究、智库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做优做实技术服务。学校应该提供扶持资金用于团队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并把团队人、财、物的统筹权下放,积极构建团队带头人负责制运行机制,为教师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工作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高职院校要借助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项目研发为纽带,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科院院所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为地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形成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新格局。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桥梁,通过组建博士创新工作室、三体型教师团队、教授团队,培育建设市级领军人才梯队,充分发挥高学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的集体智慧,为他们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使高质量论文(核心期刊和三大论文索引)、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的占有率逐年递增。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把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同步更新,在技术研发中提升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应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资金通过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项目、高职院校自身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争取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共享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高职院校要以服务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必须加大高水平科技项目申报力度,拓展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转,从而增加创新服务平台的经费投入,不断激发职业院校教师科技创新活力和原动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关注才会有所回报,只有学校要持续给予充足资金保障,才能支持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要把握平台研究方向,完善平台管理办法,保障平台的成果和服务质量。建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奖励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所承担科研项目所获收入、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主要是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深度挖掘潜力,通过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实体公司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专业技能持续更新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
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估管理系列制度,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根据高职院校平台群的整体布局,依据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形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二级科研管理机制,发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支撑专业群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定期对其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平台建设下一年度经费投入的依据[9]。
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提高平台的聚合能力,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支持与服务中小企业产品升级,创新产出成果并转化落地,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聚,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初衷就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转化成为生产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尽快形成平台的标志性成果,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学校通过搭建平台积极服务区域内中小微企业,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改造升级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带动所承担的横向技术服务项目逐年提升,技术服务到款额也逐年增加[10]。
职业教育改革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借助“双高计划”推动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职业教育全面振兴。“双高计划”对入选的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入选的高职院校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寻找实现“双高计划”的突破点,打破“增强自身办学实力”的思维局限,主要围绕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难点进行建设,通过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贡献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