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芳
(山西省阳泉市实验幼儿园 山西 阳泉 045000)
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即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班级活动当中去,使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利用游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以此来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需要一定的精准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难度很高,但是数学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教师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开展游戏性教学。引导幼儿在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并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个具体性的理解,以此来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精神,帮助幼儿更好的对数学学科进行有效学习。
1.1 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体现寓教于乐精神。幼儿生来具有爱动的天性,因此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展现出更多的天赋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利用游戏的教学形式,可以将数学知识利用游戏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来,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化,使幼儿从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以此来增加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加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趣味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简单重复性的知识训练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更加轻松的去学习数学知识。比如组织幼儿认识钟表时,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呜呜呜,到时间了小火车要开了,没有上车的小朋友请抓紧时间上车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摆放一个钟表,设定一个时间,在时间到了之后小朋友们排排坐开始游戏活动。利用这样的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的时间意识并使其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认识钟表的实际能力,利用游戏的形式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精神。
1.2 发展幼儿数学思维提高幼儿反应速度。思维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在幼儿数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散幼儿的思维,使其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创造性思想,以此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设置游戏活动场景,使幼儿对布置游戏活动常见中所用的物品进行分类,按照颜色大小或其它明显特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来使幼儿产生对比和分类的数学概念,拓展幼儿思维。开展游戏活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发展幼儿数学思维,并使其具备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全方位的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1.3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尽力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游戏环境。数学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有体现,因此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和生活密不可分,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能增加对实际生活的体会,这对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作用。比如中班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为巩固幼儿认识图形的知识时,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对活动进行具体的设计。幼儿可以扮演商店老板、消费者以及饼干生产厂家等各个角色,幼儿教师为其设置一个具体的场景,使其按照生活化的场景利用表演的形式将整个活动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饼干形状,并决定生产和买卖。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场景使幼儿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在巩固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促进幼儿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性作用。
2.1 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心里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其心理发展以及认知水平,选择出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将幼儿喜欢的游戏元素融入到游戏活动中。以此来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学习精神,使其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发散性思维获得成长。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其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2 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游戏的设计。在开展游戏活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出幼儿感兴趣并能使其快速理解和掌握的游戏。在游戏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游戏设计的简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从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对游戏的进行优化性设计,使幼儿获得更加全面性的成长。
2.3 细致观察合理控制游戏的时间。在设计幼儿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合理化设计,通过细致的观察合理控制幼儿的游戏活动时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分别为: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而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可保持更长时间,因此幼儿教师应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合理控制时间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做中学,学中思”,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1 游戏活动设计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由于幼儿园小朋友的年龄普遍较小,因此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利用游戏活动来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考虑。通过实际教学可以发现幼儿对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但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却能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对数学游戏活动进行设计时应使游戏活动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动画人物制作成卡片,并在卡片上写下数字,幼儿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角色,按照数字的大小进行排队。利用这样的游戏活动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的进入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场景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3.2 游戏活动内容应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在数学游戏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数学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幼儿可以对游戏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因此在设计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使数学活动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幼儿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做一个全面新的了解,以此来进行分类,为不同的幼儿设置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寻找数字朋友”的游戏中,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卡片游戏教学的方式,使幼儿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发现数字之间的不同并从中找出规律。为认知水平较差的幼儿准备一些数字差异较小的卡片,寻找的过程更加简单。为认知水平较高的幼儿提供数字水平相差较大的图片,增加游戏的难度,以此来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数学思维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对幼儿教师的数学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3.3 游戏活动应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一个启蒙时期,因此逻辑思维以及对抽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概括分析能力较差。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合幼儿游戏互动的游戏材料,以此来方便幼儿的学习,使幼儿教师的游戏活动教学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比一比算一算”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为其准备一些纸笔和画有小动物的图片,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在卡片上根据动物的体型大小来写下数字,体型较大的动物相对应的数字应该越大,再组织幼儿对数字进行比较,提升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并加强幼儿对数字大小的认知能力。在游戏活动中,游戏材料容易准备,而且也方便幼儿操作和学习。
3.4 游戏形式应具备一定的多样性。数学游戏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形式可以分为很多种,因此教师在对游戏环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班级幼儿年龄认知特点,选择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多样性。比如在以情节性游戏为主的游戏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添加一些锻炼幼儿反应能力以及智力发展的因素,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应明确活动教学目标确立活动的主题。游戏形式应具备一定的多样性,但是也不可过于复杂和新奇超出幼儿的可操作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在情节设计上应以简单有趣为主,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基础上使幼儿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对幼儿观察能力、注意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促进幼儿的全面性发展。比如在大班游戏活动中设置“大脸猫爱吃鱼”的情景游戏,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组织幼儿扮演大脸猫的角色,选出一名幼儿扮演主人的角色,现在有6条小鱼,要怎么分才能体现出公平呢?游戏活动中教师关注主人的行为,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适时适度介入幼儿的游戏中,尝试用轮流分配的方法进行等分。最后可以以分配玩具、图卡等进行操作与拓展。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寻找20以内数量等分的方法,愿意学习同伴的方法。以此来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游戏活动应具备一定的多样性,以此来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以游戏的形式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育活动变得生动起来。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可以有效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