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坤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学会利用信息来辅助学习和获得信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并能将探究所得的信息技术原理应用到学习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巨大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方法,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就很难学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主题探究模式的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运用主题探究模式,对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也有很大的帮助。[1]
2.1 转变课堂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主题探究模式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中信息技术的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按照传统的讲授式,让学生被动的听,那么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也很难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组织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出现,将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教师的任务则是帮助学生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系统的组成》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老师的身份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并且提出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然后班级同学先尝试解答,学生无法解决或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和指正。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同时也符合主题探究模式的要求。[2]
2.2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类的学科,所以实践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实践中更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乐趣。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对实践课程的积极性远高于理论讲解的课程,而且通过实践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高中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需要多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计算与问题解决》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再教学生一些简单的算法,让学生体验计算机是如何通过算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知识就不只是抽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是可以具体地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作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也会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2.3 小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集思广益对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方面可以加深小组成员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大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安排小组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信息社会的建设》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不同小组的同学分布不同的任务,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3]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依托主题探究模式,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带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和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于较为抽象的学科知识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了解主题探索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更能获得学习的能力,以及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主动将知识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帮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