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赞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五中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国水彩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艺术,要想让水彩画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之路,就要勇于探索、敢于创。在人物水彩画中,结合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题材加以创作,不仅可以促使创作的作品体现民族性和精神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要知道少数民族人物与汉族相对比而言,在外貌上有着天然独特的优势,将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融进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创作力。
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汉族大不相同,生活总是离不开歌舞,展现了少数民族积极乐观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品。同时,也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以及文化的多元性,为人物水彩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此,将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带进课堂教学,要学会利用民族题材与内容的多元,结合独特的资源优势,提高创作能力。例如,新疆少数民族结合了东西方人物的特点,男子彪悍矫健,女子兼具白人女性的高贵典型和东方女性的端庄含蓄,赋予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其中充满异域特色的民族服饰和别样的风俗文化,都为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增加了创作的表现机会。其中塔吉克人,具有欧洲人的血统,眼睛深邃,鼻梁挺拔敦厚,给人一种神秘感,增加了创作的厚实感;维吾尔人,能够善舞、热情奔放,头发为黑色或者黑褐色,男子英俊帅气,女子具有东方人的气质和欧洲人的高压,肤色呈现黄色或者褐色,眼窝比较深,眉间的距离较小,睫毛和其它民族对比而言比较弄碧,鼻梁结构清晰,人物个性非常鲜明;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面部为圆形或者方梯形,脸部敦实,鼻子结构圆润,发色棕黄或棕黑,睫毛短而直,信仰伊斯兰教,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男女都非常喜欢戴帽子。综合以上来看,少数民族题材人物水彩画的创作,可以充分利用民族题材和内容的多元性为辅助,将民族文化和人物特色融于其中,提高创作能力。
细节刻画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物水彩画的创作更是如此,尤其是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的创作,他们的妆容、外貌、服饰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还可以传达出对生活的情感。为此,在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作品表达能力,可以深入人物细节刻画进行教学探究,通过精致的妆容、服饰文化以及背景调色等,促使画面更加饱满,提高创作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创作的时候,服饰、妆容等都是构成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的时候,可以从细节处入手,如,蒙古族,是放牧民族,脸部经受了风沙的吹打,颧骨处肌肉特别坚硬,皮质也较厚,脸色大多晒成了酱红色,眼珠多呈现黄褐色;再如藏族人为适应高寒地区缺氧和寒冷,鼻骨高、鼻腔大,腮部咬肌发达,这都可以通过妆容的细节刻画,来表达少数民族人物特点。同时也可以从服饰文化入手进行细节刻画,如苗族,大胆采用了苗族服饰的苗绣和银饰,从用色上来看,多会选用强烈对比的色彩,“红、黑、白、黄、蓝”,从内容上来看,大多取材日常生活,有表意和识别族类的作用,这些形象记录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通过深入少数民族人物细节刻画的充分展示,促使作品创作更具情感,提高表达能力,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懒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条件,艺术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融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特殊深厚的地域文化优势为辅助,促使学生在表达人物的同时认识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绘画能力。例如,在进行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创作的时候,可以融入其地域文化,就拿新疆来看,三山夹两盆,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新疆形成了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多种宗教共存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楼兰王国、伊斯兰建筑”等,这些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通过了解低于文化发展,体验民风民俗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使其对少数民族人物性格特征具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和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绘画素养。最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促使学生能够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和人物水彩画进行创作融合,在创作人物的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促使人物创作更加饱满,从而提高作品创作的艺术精神。
绘画是艺术家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现,少数民族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以深入体现传统艺术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想将少数民族人物水彩画带进课堂,要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通过资源整合、开发,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