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贵龙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 福建 三明 366100)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全方面地促进学生的进步,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小学体育课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综合的教育,要转变学生传统的体育锻炼思想。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思想和锻炼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慢慢引导,这也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以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锻炼方法。不是所有的体育锻炼都对身体有好处,只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从体育锻炼中获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更了解人体结构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锻炼顺序,在锻炼之前要做好热身,在锻炼之后还要做好放松。此外,教师必须遵守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爱好等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自身的身体状況,科学锻炼身体。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小学生传统的体育锻炼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和教育对于小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养成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这门课程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去实践和锻炼才能够看到成效。教师要努力转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让学生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体育锻炼年龄的黄金阶段。随着课程的增多和学业上的繁忙,没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就会不及时进行活动,会导致身体素质变差、体能下降情况的发生。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进行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更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将体育锻炼和学生自己的爱好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与单纯体力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技能,盲目的让学生锻炼,不仅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甚至还可能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还要让小学生掌握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身体锻炼,学会运用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科学方法,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一是,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和锻炼的知识。让小学生对人体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有个初步认识,了解体育锻炼的健康知识、体育动作规律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比如体训锻炼中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如何补充身体能量等。二是,传授给学生体育训练的基本技能。指导小学生正确练习体育动作,锻炼前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完成锻炼后如何做保护动作。比如,在跑步的锻炼中,要让小学生知道如何调整呼吸,跑步的步幅和频率等,以及跑步前的热身动作和跑步后的身体拉伸等。三是,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还要加强教学的研究,关注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小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有关体育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为身体带来强化的同时,也会对锻炼者的心理精神产生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在引导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时,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建设,一是推动小学生在身体生理上产生对体育锻炼的正常需求,二是培养小学生自律的习惯和坚定锻炼的信念意志,锻炼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其更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锻炼中收获压力的释放、意志的磨砺、自律的性格,以达到成长过程中身心的自由良好发展,这就需要体育教学者结合实践与语言教学进行循循善诱的指导,还有学校对体育文化精神与学习竞技精神融合建设,只有先进的人文教学才能推动促进素质教育的达成。
总之,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核心,给学生更多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