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明洲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林寨小学 山东 临邑 251500)
随着21世纪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老师讲死知识,学生机械学习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1]尤其是数学学科,更应该在教学和学习时,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打破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创新点,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时的引领者带动者,应该努力积极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不仅要带动学生去思考学习,更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将创新意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体的奥秘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创新性的课程先导,让学生们自己拿着尺子,测量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尺寸,通过测量出的数据,思考头部长和身长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度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所测量的结果展示到黑板上,并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比”的这个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两两结组,测量彼此的五官,是否符合“三庭五眼”的比例,用这样动手实践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接触学习到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几何模型等。但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仍处在可视的形象具体思维上。[2]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通过分析引出圆柱这一数学模型。老师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用这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过程中培养新的创新能力。
一切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到了指导作用。教师必须深切意识到生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离不开生活实践的支撑。教师能够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学生学起知识来自然感到亲切,也不会那么费力。
教师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例如在学习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这一数学模型时,教师可以拿来一只日常使用的牙膏,并提问“如果每人每天刷牙要用2厘米长的牙膏,那么一个月(30天)要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如果管口的直径减少一厘米,那么一个月可以节省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就被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提问带动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同时培养了思维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使用应用能力。
参与实践活动是巩固创新能力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堂实践,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去亲身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鼓励学习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这种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实践巩固创新能力。[3]
例如,在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中圆锥这一数学模型时,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课本,自行制作一大一小两个不一样的圆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圆锥的过程,学生将会对圆锥的结构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所制作的圆锥上进行对圆锥表面积的进一步探究,并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借此过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制定更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效率。
言而总之,创新作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更需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任何的创新都离不开思维和实践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做最忠实的学习者和创新者,以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